益州名画录意思解释

《益州名画录》,古代绘画品评兼纪传著作,又名《成都名画记》,北宋黄休复撰。是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绘画史籍,开创了地区性绘画史籍的体例,对“神妙逸能”四品作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定论。

蜀都之唐、五代、宋的绘画在战火中毁坏众多,为使后人知道这些名画之存亡真伪,黄休复特采录自唐乾元初至宋乾德(758—968)间活动于益州(今成都及其附近地区)的画家58人及其代表作品,以壁画为史料,撰成此书。

《益州名画录》开宗明义,先论逸、神、妙、能四界之说,尔后遂以逸、神、妙、能四格定画家等位,并为画家各立小传,评述其画艺。计逸格1人,神格2人,妙格28人(上品7人、中品10人、下品11人),能格27人 (上品15人、中品5人、下品7人),有画无名或有名无画者附焉。唐宋时期的益州,在艺术上是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唐代两个皇帝(玄宗李隆基、僖宗李俨)先后因战乱入蜀,其时“画艺之杰者,游从而来”,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存于蜀,“其标格楷模,无处不有”(李畋《序》)。五代战乱中,西蜀和南唐是两个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又召致画家云集,益州遂成为画家众多、创作繁荣之地,故邓椿《画继》称“蜀道僻远,画手独多于四方”。

《益州名画录》对益州这一特殊地区的美术史实的记录,使此书成为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绘画史籍,对研究唐宋绘画如何由中心往外流动,继而发展成新的中心,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绘画品评,自六朝谢赫以来,增减变化都不离神妙逸能四界,但对这四界的定论,则由《益州名画录》完成,将逸格置于四界之首,也由此书定下,“画之分品,至此成为定论,逸品居四品之首,亦成定论”。最早版本为明翻刻南宋临安府陈道人书籍铺刊本。另有《王氏画苑》、《说郛》、《唐宋丛书》、《函海》、《湖北先正遗书》、《读画斋丛书》等本。

带益州名画录字词语

带益州名画录字成语


上一字:宋朝名画评
下一字:千里江山图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