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戏剧意思解释
俄罗斯戏剧(Russian drama),俄罗斯戏剧发源于民间。
早期戏剧
古代的各种宗教节日仪式都含有戏剧的因素。8~9世纪出现一种载歌载舞、带有情节的街头表演活动,是由祭祀发展为民间戏剧的过渡形式。民间游艺或表演活动造就了一批戏剧和歌舞的职业演员。他们的创作活动表达了人民争取自由的思想、希望和情绪,因而引起教会和沙皇的不满,于17世纪中期被禁止。16世纪出现教会组织上演《圣经》故事的演剧活动。同一时期,沙皇建成“娱乐宫”,后发展为宫廷戏剧。17世纪70年代,沙皇努力汲取西欧宫廷文化,筹建宫廷剧院。1672年I.G.格列戈里领导的宫廷剧团在皇宫剧场首次公演,受到沙皇重视。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俄国出现了学校戏剧,代表人物是西梅翁·波洛茨基。
18世纪的戏剧
1702年,彼得大帝在莫斯科创办国立公共剧院,通过戏剧宣传自己的改革主张。但由于剧院上演德国及西欧剧本,脱离俄国现实,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于1706年关闭。18世纪上半期,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俄国,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A.P.苏马罗科夫,其《霍列夫》(1747)是俄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平民出身的戏剧家F.G.沃尔科夫被称作“俄国戏剧之父”。1750年前后,他在雅罗斯拉夫尔开办了一家剧院,演出苏马罗科夫等人的剧本,颇受欢迎。沙皇政府于1752年将沃尔科夫剧团召进圣彼得堡,送演员入士官学校深造以便建立职业剧院。1756年,俄国第一家职业剧院——俄罗斯剧院正式成立,由苏马罗科夫任院长。同时,在业余演员、学校戏剧和古典主义戏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本国的表演艺术。不久,俄罗斯剧院被并入宫廷剧院。1765年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出现大众剧院,但存在时间不长。1779年,圣彼得堡出现第一家私营剧院,以演出本国的讽刺喜剧和喜歌剧为主。1783年圣彼得堡首次成立戏剧学校,1756年莫斯科大学剧院创立,1780年底创办彼得大帝剧院。到18世纪末,莫斯科共有15家私营剧院。这时还出现一批农奴剧团,最出名的有舍列梅杰夫和尤苏波夫两家的剧团。
18世纪后半期法国的启蒙运动理论和大革命思潮传入俄国,对俄国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现以V.I.鲁金为代表的“流泪的喜剧”。他的剧本《挽救了的败家子》(1765)描述当时俄国社会的风情,充满劝善的思想。稍后的V.V.卡普尼斯特是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谗言》(1798)把俄国的官僚制度和贪污受贿揭露得淋漓尽致。18世纪俄国最突出的剧作家是D.I.冯维辛,他的喜剧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基础。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初,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了俄国的戏剧艺术。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大大加强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对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时期的重要戏剧家有A.S.格里鲍耶陀夫和A.S.普希金。同时期的一些著名演员,克服古典主义的教条,确立了新的表演艺术原则,努力揭示人物的感情和心理活动。19世纪初,俄国出现原始形态的导演艺术。A.A.沙霍夫斯科伊是皇家戏剧管理处的成员,他要求演出井井有条,演员不仅要负责任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且还要关心其他演员的表演。他大胆使用音乐、舞蹈、声光效果等手段,使演出显得更为壮观。
1826年,沙皇政府命令将公立剧院统一由宫廷掌管,并对剧本实行检查制度。M.Yu.莱蒙托夫的《假面舞会》成了检查制度的牺牲品,而一些空洞无聊的闹剧、庸俗的杂耍剧却充斥舞台,遭到了V.G.别林斯基等进步人士的反对。N.V.果戈理同他站在一起,主张戏剧要反映生活真实,反映时代的重要问题。他的《钦差大臣》(1836)成了俄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836年春由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德拉剧院公演,同年,又在莫斯科的小剧院上演,受到热烈欢迎。农奴出身的M.S.史迁普金获得自由后,应聘到小剧院工作,成为俄国舞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小剧院的著名演员P.S.莫恰洛夫是俄国浪漫主义舞台艺术的代表人物。I.S.屠格涅夫是俄国戏剧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
俄国戏剧发展的新篇章同剧作家A.N.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他的创作大大丰富了俄国现实主义剧目。同时代的重要剧作家还有A.V.苏霍沃–柯贝林等。从19世纪30年代起,俄国盛行“作者导演”的做法,即作者直接参加排戏,或由首席演员指导排练。真正的导演艺术到19世纪末才出现。19世纪下半叶的表演艺术朝日常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典型化的方向演化。最出色的代表人物是P.M.萨道夫斯基。19世纪末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M.N.叶尔莫洛娃、A.P.连斯基等。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类似L.N.托尔斯泰的《黑暗的势力》(1886)等重要作品。
1882年,沙皇政府取消皇家剧院的垄断权。莫斯科的科尔什剧院有一批熟练的演员,以上演娱乐性的剧目为主,因而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898年,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V.I.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办莫斯科艺术剧院,开俄国戏剧的新纪元。莫斯科艺术剧院公演了A.P.契诃夫和M.高尔基的剧作。在导演艺术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了自己的导演体系,对革新俄国戏剧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的戏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科米萨尔日芙斯卡娅剧院、小剧院外,一些实验剧团相继出现,如Ye.B.瓦赫坦戈夫领导的大学生实验剧团、F.科米萨尔日夫斯基领导的实验剧团、A.塔伊罗夫领导的卡美尔剧院。V.E.梅耶荷德也进行别具一格的探索。同时,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戏剧流派也登上俄国剧坛,为俄国戏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1917年十月革命后,剧院实现国有化。苏联剧坛的最大特点是新老两派剧院的自由竞争和相互影响。V.V.马雅可夫斯基的《宗教滑稽剧》(1918)是第一部反映十月革命宏伟斗争的剧本,开创了政治宣传剧的形式。有时在街头、广场组织有万人参加的群众性演出活动,称作“群众广场剧”。1920年,V.E.梅耶荷德提出“戏剧的十月革命”口号,要求戏剧为政治服务。其间,老剧院也从古典剧目里选择具有一定革命性或者进步倾向的剧本上演。业余戏剧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20年代中期,各地出现的青工剧院和蓝衫剧社,都是群众性的民间剧院,上演了大量政治宣传鼓动剧。
20世纪20年代苏联戏剧的特点是各种戏剧流派的自由探索和竞争,并由此寻找新的发展道路。Ye.B.瓦赫坦戈夫用鲜明的假定性形式表现真实感情,梅耶荷德继续排演宣传鼓动剧,塔伊罗夫主要在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方面进行实验。戏剧创作出现了一批描写革命、艺术上比较成熟的作品。30年代苏联戏剧有三个特点:①确立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这对戏剧的发展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晚年提出了形体动作法。梅耶荷德通过假定性手段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丰富舞台形象的表现力,自成一家。塔伊罗夫通过“感情充沛的戏剧形式”反映革命现实。这个时期登上剧坛的著名导演有A.D.波波夫以史诗性戏剧见长,Yu.A.扎瓦茨基以剧场性取胜,V.彼得罗夫以政论性著称,N.P.阿基莫夫以讽刺艺术取胜。②戏剧文学题材扩大,技巧日渐成熟。外国古典剧作上演量也有增加。③推行严格控制的政策,把莫斯科艺术剧院推为样板,等等,限制了戏剧艺术的自由竞赛和发展;肃反扩大化也波及戏剧界。30年代末,苏联戏剧处于低潮。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1941~1945),苏联剧作家创作出一系列爱国主义剧本,历史剧演出也有增加。战后苏联出现一些真实反映时代生活冲突的剧作,如A.F.索夫罗诺夫的《某城纪事》(1947)、A.Ye.柯涅楚克的《马卡尔·杜勃拉瓦》(1948)等。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苏联文艺受到个人迷信的影响,出现了不正常的局面,人为地抹杀生活中的矛盾,肤浅地表现社会现实。50年代中期,文艺界思想活跃,戏剧界对苏联戏剧史进行反思,对包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内的各流派进行再认识,梅耶荷德的戏剧理论得到重新评价。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由广到深,演剧艺术丰富多彩,戏剧观念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舞台出现一批描写现实生活冲突、批判个人崇拜、恢复人的尊严的剧作。60年代剧作家们致力于探索当代人的道德面貌,如A.V.万比洛夫、V.S.罗佐夫、A.P.史泰因、A.N.阿尔布佐夫等。70年代,这方面的探索还在进行。80年代,苏联剧坛出现了“新浪潮”派,代表人物有Α.卡扎采夫、V.阿罗、S.科科夫金等。这些青年剧作家从新的视角揭示了生活的新侧面。阿罗的《瞧,谁来了!》、科科夫金的《五个角落》以及卡扎采夫的《银线》都是这一“新浪潮”的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戏剧界对各流派采取历史主义与客观态度进行再评价。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得到继承与发展。梅耶荷德的假定性戏剧与培养演员的方法基本得到肯定。瓦赫坦戈夫的“幻想现实主义”得到进一步发扬。塔伊罗夫的戏剧美学得到进一步研究。B.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和演剧理论得到普及。著名导演G.A.托夫斯托诺戈夫承上启下,综合各流派之长,对戏剧革新采取稳健态度。R.N.西蒙诺夫继承瓦赫坦戈夫的传统,善于运用戏剧假定性和鲜明的剧场性手法。现代人剧院(1957)的创建者O.N.叶弗列莫夫发起一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革新运动,Yu.P.留比莫夫于60年代中期领导坦干卡剧院,进行一系列实验,A.V.艾弗罗斯注重戏的心理分析。到了70年代后半期,出现综合的倾向,各种风格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各派导演已经不囿于某一种风格或流派,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艺术手法表现时代精神。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演员,如Yu.K.鲍利索娃、E.列别杰夫、I.M.斯莫克杜诺夫斯基、M.A.乌里扬诺夫、A.杰米多娃、V.维索茨基等。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宣告解体,由于苏联戏剧的主体力量为俄罗斯戏剧家,因此俄罗斯戏剧的格局与形势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由于俄罗斯的整个国策向西欧靠拢,因而这一时期以来的戏剧也呈现出与西方戏剧进一步融入的倾向。
带俄罗斯戏剧字词语
带俄罗斯戏剧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