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戏剧意思解释

德国戏剧(German drama),德国戏剧源于古代民间仪式和游戏活动。后由于民间流浪演员的出现而得到发展,中世纪已趋成熟,并日趋繁荣。其间大体经历了6个阶段。

早期戏剧

中世纪从宗教仪式中逐步形成宗教戏剧,后发展出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中世纪最主要的民间戏剧是在戒斋节演出的一种笑剧,题材多为日常生活,情节简单,具有一定的讽刺内容,矛头常指向教会。在宗教改革影响下,戒斋节戏剧获得重大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是H.萨克斯,其戏剧活动为德国职业演员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拉丁人文主义古典戏剧。同时期的英国喜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也传入德国,前者影响尤大。到16世纪末叶,德国产生了职业戏剧活动家。16世纪后半期,宗教戏剧得到很大发展,到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1648)达到顶峰。三十年战争使德国民族遭到空前的浩劫,封建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从此戏剧艺术完全掌握在宫廷贵族手中。他们抛弃民族戏剧传统,向法国学来了古典主义戏剧,向意大利学来了芭蕾舞剧和歌剧。17世纪,M.奥皮茨及其《德国诗论》追随的是古代和法国古典主义美学观点。他于1627年写了德国的第一部歌剧《达芙娜》。稍晚的A.格吕菲乌斯和C.魏塞对德国戏剧的发展都作出过较重要的贡献。17世纪末,著名演员费尔滕为建立职业剧团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启蒙运动及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戏剧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相继出现了由K.诺伊贝尔、G.H.科赫、K.阿克尔曼和F.L.施罗德等人领导的剧团。女演员兼剧团领导人诺伊贝尔同文艺理论家J.C.戈特舍德合作,进行戏剧改革,因后者主张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依据,改革未能成功。18世纪40年代,他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被流泪喜剧的代表作家C.F.格勒特所代替。剧作家J.E.施莱格尔主张向英国戏剧学习,对G.E.莱辛有重大影响。莱辛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艺理论家和戏剧家,德国市民悲剧的创始人,著有《关于当代文学的通讯》、《拉奥孔》和《汉堡剧评》。《汉堡剧评》被认为是欧洲启蒙时期最重要的戏剧理论著作之一。莱辛的戏剧理论和主张,对于整个欧洲戏剧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他强调理性、自然和真实生活的重要性,要求戏剧发挥教育作用。在他的影响和指导下,汉堡学派逐渐形成和发展。汉堡学派的领导人是著名演员、导演、剧作家和剧院领导人F.L.施洛德尔。经过他的努力,古典主义的表演体系被现实主义的表演体系所代替。K.埃柯夫创立了第一所德国表演艺术学院,在他培养的演员中,F.布罗克曼是代表人物。

18世纪70年代,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J.W.von歌德和J.C.F.von席勒是这场运动的主将。歌德的第一部名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1773)充分表达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叛逆精神。1775年,歌德来到魏玛公国,逐渐离开了狂飙突进运动。他曾经领导魏玛剧院达27年之久,上演过一系列W.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世界名剧,《华伦斯坦》是一部重要历史剧,他对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有着显著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

1793年以后,浪漫主义运动在欧洲兴起。德国的浪漫主义在抗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阴暗面的同时,也反映了封建贵族的思想感情。浪漫主义戏剧创作一般都难于上演。比较重要的有A.W.von施莱格尔、F.von施莱格尔、J.L.蒂克 和H.von 克莱斯特等人。施莱格尔兄弟都是戏剧理论家,其中较重要的剧作家有A.W.von施莱格尔译介莎士比亚戏剧,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克莱斯特是德国浪漫主义悲剧作家的代表,但是他的《破瓮记》却是德国戏剧史上少有的一部现实主义喜剧。19世纪30年代产生了“青年德意志”运动。K.古茨科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时期,对于德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是G.毕希纳。

19世纪的戏剧

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演出事业一直没有多大起色。K.L.伊默尔曼曾经努力改变戏剧演出的落后状况,但结果归于失败。19世纪中叶,宫廷剧院盛行起一种豪华的演出之风,导演J.格尔施泰特对此起了很大作用。他对举世闻名的迈宁根剧团的成立也有较大影响。80年代德国文艺界出现了自然主义运动。对戏剧艺术影响最大的自然主义理论家是A.哈尔茨,著名戏剧家G.豪普特曼就是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了戏剧创作。他和剧院领导人O.布拉姆合作,开了德国自然主义的先河。但他并不拘泥于自然主义的艺术主张,其创作既有现实主义,也有象征主义。同时代著名的戏剧家还有H.苏德尔曼。 图3《破瓮记》剧照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德国剧院数目不断增加,但大都以营利为目的。迈宁根公爵乔治二世领导的迈宁根剧团打破了一般宫廷剧院的传统,专心上演话剧,剧团曾经在许多国家巡回演出,影响颇为广泛。1889年布拉姆创立的柏林自由舞台对于戏剧的发展起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之后的M.莱因哈特是一个才华出众的导演,他具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倾向,追求外在壮观的舞台效果,但演出往往显得华而不实。在他们的领导和影响下,德国先后涌现出一批出色的演员。A.巴塞尔曼是德国20世纪最有名声的演员,被认为是H.易卜生戏剧的最佳解释者。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戏剧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比较重要的是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戏剧。表现主义戏剧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一直流行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其先驱者是F.魏德金德,代表作家为G.凯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主义戏剧仍旧统治舞台。与此同时,许多地方组织了工人业余剧团,1928年还成立了工人戏剧联盟,F.沃尔夫、B.布莱希特等人都参加了这些剧团,为德国的进步戏剧事业工作和斗争。希特勒取得政权后,给德国的戏剧事业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两战之间,德国戏剧产生了3位著名的戏剧家,即F.沃尔夫、E.托勒尔和布莱希特。布莱希特不仅创作了许多剧本,而且是杰出的导演,并建立了自己的导演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战后最初几年,联邦德国的戏剧创作相对比较落后。随着东西方阵营的对峙和冷战、柏林地位的变化,戏剧活动逐步在各州发展起来。一些著名导演的成就赢得人们注目,如伊达·艾雷、G.格伦特根斯和S.施密特等人。现实主义戏剧创作得到恢复,奠基人是G.魏森博恩、C.楚克迈耶和W.博尔谢特等,但总体上成就不大。当时舞台上主要上演J.-P.萨特、E.奥尼尔等人的作品;50年代中期以后,S.贝克特、A.阿达莫夫、E.尤内斯库和F.迪伦马特、M.弗里施等人的作品纷纷登上联邦德国舞台。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W.希尔德施海默、G.格拉斯、H.米歇尔森等。而F.迪伦马特和M.弗里施的影响则突出体现在M.瓦尔泽、H.阿斯莫狄的戏剧创作上。在东部德国,1945年7月间 “德国民主改革文化联盟”在柏林成立,沃尔夫和布莱希特均提出要建立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戏剧,柏林很快成为德国东部的戏剧中心,一批有声望的剧作家、理论家、导演、演员纷纷集中到这里。各种剧院除了上演各国古典剧目并对古典名剧做新的解释之外,还大量上演沃尔夫、布莱希特等人的剧本以及一些苏联剧作。民主德国成立后,戏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现实题材的剧作。1949年,布莱希特及其夫人、著名演员H.魏格尔创建柏林剧团,叙述剧演剧方法获得成功。他的作品演出形式独特,手法新颖,吸引了大量观众,布莱希特学派声誉遍及欧美。另一方面,柏林德意志剧院经理兼导演W.朗豪夫和柏林高尔基剧院经理兼导演M.瓦伦廷等人为现实主义表演方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个时期有影响的导演还有W.海因茨、E.英格尔、K.凯泽等人,富有声望的演员还有E.布施、E.C.温特尔施泰因等。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戏剧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是“纪实戏剧”的出现。它使联邦德国戏剧开始摆脱模仿英法戏剧的处境,表现了独立品格。E.皮斯卡托的提倡和扶植对这类戏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霍赫胡特的《代理人,一部基督的悲剧》于1963年初在西柏林人民舞台演出,揭开了“纪实戏剧”的序幕。“纪实戏剧”又称“文献戏剧”,剧本以真实文献资料为依据,但并不排斥虚构成分。《代理人,一部基督的悲剧》以揭露和抨击罗马教皇庇护四世纵容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罪行震动了西方政界、宗教界和文化界。H.基普哈特的《奥本海默案件》(1964)运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1945年5月公布的审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3 000页记录,采用“审判戏”手法写成。瑞典籍德语作家P.魏斯是60年代联邦德国“纪实戏剧”最有成就的剧作家之一,他的《马拉被杀记》艺术成就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德语区。这一时期,民主德国的戏剧创作出现了新局面,题材和形式趋于多样化。除了现实主义戏剧之外,也出现了“纪实戏剧”,影响较大的剧本有R.施耐德尔的《纽伦堡的审判》(1967)等。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社会动荡,街头戏剧应运而生。这类剧目多半根据宣传需要而临时撰写,或者根据一个既定情节进行即兴表演,并穿插歌曲、演说、录音剪辑等,演出中通常还允许观众参与讨论。随着形势的变化,许多这类小剧团很快星散,并脱离了有组织的民主运动。民主德国则出现了利用、改编世界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剧作,以借古喻今,代表人物有H.米勒、V.布劳恩等。这种剧作具有多层次结构,兼有比喻、象征、哲理性等特点。这个时期涌现出一批很有才能的中年导演,如M.魏克维尔特、F.佐尔特尔、H.逊涅曼等。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以来,原流行于奥地利维也纳和德国南部的“大众戏剧”,在联邦德国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代表人物有M.施佩尔、F.X.克罗茨和R.W.法斯宾德等。与此同时,3个奥地利剧作家P.汉德克、W.鲍威尔和T.贝恩哈特也开始登上联邦德国的戏剧舞台。他们一方面反对任何“介入性戏剧”,拒绝戏剧发挥任何社会效用;另一方面又极力鼓吹运用非传统形式革新戏剧,以反对传统戏剧和所谓的“标准观众”。到了70年代,联邦德国戏剧中内向自省的倾向取代了60年代公开社会批判的倾向。而同一时期的民主德国则相反,提出把剧院建设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精神生活中心的口号,吸引广大观众参加剧院建设,形成剧院与观众的新型关系。观众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被广泛应用,把观众作为艺术生产不可缺少的对象系统地加以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戏剧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联邦德国,无论是戏剧创作,还是舞台演出,都很难作出倾向性的概括,所以评论家们常称此是一个呈现“多副面孔”、“多种色彩”的时期,也有人称这是一个“寻找新世界”的时期,或称“导演戏剧”时期。青年剧作家B.施特劳斯的剧作开始引人注目。R.霍赫胡特和F.X.克罗茨的社会批判性剧作,代表着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道路,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另一个明显的倾向是,许多剧院纷纷上演20世纪初产生的剧目,表现出对于现实主义戏剧艺术的追求。进入80年代后,民主德国剧作家H.米勒、意大利剧作家L.皮兰德娄等人的剧作纷纷登上联邦德国舞台。同一时期,民主德国的戏剧界思想也更趋活跃,一些原来不能演出的剧本被搬上了舞台,对西欧各国的一些表演流派给予了更多的注意。德国现实主义传统学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演剧方法由过去的各自独立逐步走向彼此吸收、相互融合,出现了一个探索、创造新的舞台表现方法的局面。导演A.朗克大胆地突破传统表演手法,在布莱希特的演剧方法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表演方法,取得了极大成功。

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戏剧界的这种内在变化,促使两德戏剧在统一之后很快融合在一起。自21世纪以来,德国的戏剧艺术不仅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年轻导演以标新立异的执导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在整个欧洲舞台上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带德国戏剧字词语

带德国戏剧字成语


上一字:奥地利戏剧
下一字:匈牙利戏剧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