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非主义意思解释

苏非主义(汉语拼音:Sufeizhuyi;英语:Sufism),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非”一词的阿拉伯语词根suf,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羊毛褐衫而得名。最初源自《古兰经》的某些经文和穆罕默德的神秘体验。伊斯兰教内的虔信者以此规范自身的宗教生活。

倭马亚王朝(661~750)时,禁欲主义成为一种反奢华的势力,虔信者因习惯穿羊毛粗衣作为苦行厌世的象征而被称为苏非。至8世纪下半叶,苏非把苦行禁欲作为修行方法,目的是认识、喜爱、接近真主,最后达到与真主合一。他们力求以神秘的爱和沉思冥想消除个人意识,包括忘却来世的厚赏,达到无我而消融于真主之中。神秘的爱是苏非主义的基础。9世纪末,苏非将经过精神修炼获得的对真主的认识,称为神智。这是神秘的直觉或内心的体验,属真主的赐予,其核心是真主精神之光对人的心灵的照明,从而使先天已有的神智再次萌发。为获得神智并与真主合一,苏非寻道者必须利用内心直觉和情感的精神功能,经受长期修炼的“道程”,即寻道的精神旅程,以逐步消除自我与真主之间的隔障,最终被吸收或转换成无差别的主客观合一。苏非精神修炼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完美,其基本前提就是道德升华,灵魂净化;内心的净化或精神修炼需经历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和状态,而其出发点则是神秘的爱。

苏非主义的发展曾受许多外来因素的影响,但其主体仍是伊斯兰教内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然发展,苏非学者始终坚持以经、训阐发自己的主张,追求内在的真理和道路。由于漠视外在的礼仪和教法规定,苏非的实践终于招致正统派的猜疑和敌视。哈拉智(852~922)因“我是真理”的言论被指控视自身为真主的肉体化身,于922年身处磔刑,使这种冲突达到顶点。此后,苏非们开始与正统教义相协调。最后由安萨里(1058~1111)排除其极端倾向后引入正统信仰,使神秘主义为教义体系服务。

苏非主义在被纳入正统信仰后,并未丧失其独立存在的特点。思辨神秘主义的体系化,以苏赫拉瓦尔迪的照明哲学和伊本·阿拉比的存在单一论为代表。这不仅为正在普遍建立的教团组织奉行神秘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框架,也对伊斯兰教后期的哲学思辨和教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苏非主义文学,特别是其诗歌,给阿拉伯、波斯、突厥、乌尔都等语言带来文学的繁荣。

在12~18世纪,苏非主义是伊斯兰世界精神生活的统治思想。作为苏非主义活动组织化和制度化的发展,形形色色的苏非教团在伊斯兰世界各地出现,尤其在边缘地区得到迅速发展。至16世纪臻于极盛。18世纪中叶,瓦哈比派从外部对苏非主义予以抨击,苏非派内部产生一批坚持正统教义、批判苏非传统的改革派,其主张称新苏非主义。此后,苏非主义的影响日趋衰落,但在伊斯兰世界,特别是民间和边远地区,仍不容忽视。当代苏非教团的复兴是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带苏非主义字词语

带苏非主义字成语


上一字:精诚兄弟社
下一字:贾法里学派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