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文学意思解释
鄂伦春族文学(Oroqen literature),中国鄂伦春族民众创作的民间文学及作家文学。由于没有本民族文字,鄂伦春族民间文学主要是通过口头的形式传承至今。民间文学是鄂伦春文学的主体,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民歌以及鄂伦春族的说唱文学等。
神话是鄂伦春人精神世界的源头。在有关熊的神话传说中随处体现熊与人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生发出的种种禁忌。鄂伦春族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神话。神话中,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月亮则是黑暗之神。日为男,月为女,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天神恩都力不愿意他们在一起,将他们强行分开。北斗星奥伦是主宰仓库的女神,这是因为在鄂伦春人看来北斗七星的形状颇像仓库的缘故。山神、火神、水神都是以人的形象出现的。这些作品多在萨满仪式中演唱。建立社会秩序也是神话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反映出人类对于良好社会秩序的渴望。此外,萨满神话占有相当比重,神话中神灵的司职非常具体,有保佑儿童的萨满神奥毛西莫口,专司人畜疾病的恩古色尔,灶神居拉西其,马神楚卡博如坎等。反映出人类社会分工给神话产生发展带来的影响。
鄂伦春人称传说为“乌印”或“乌依嫩”,意思是“比早些年更早的真人实事故事”。包括族源传说、民族迁徙传说、英雄传说、历史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植物传说、风俗传说等。《九姓人的来历》、《五达姓的来历》等族源传说,对研究鄂伦春各氏族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达尔古汗的传说》讲述鄂伦春人因居住地猎物锐减而被迫进行的迁徙。英雄传说中,几乎每个英雄都有一个神奇的诞生经历,他们英勇善战,所向无敌。这类传说与鄂伦春盛行的祖先崇拜有一定关系。与英雄传说相比,历史传说更接近历史真实。如清初抗俄传说《立克顶格的传说》、《朱尔铿格的传说》等都是由个人经历故事直接发展而来,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鄂伦春的民间传说具有浓烈的历史主义色彩。在现实生活中,鄂伦春人视这些“真实”故事为说明自然、社会及历史现象的“直接证据”。
与传说不同,幻想故事更强调教化作用。《吴达内的故事》、《阿雅莫日根》、《阿拉坦布托的故事》等讲述如何做人,婚姻爱情故事强调的是恋爱双方人品的重要。鄂伦春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狩猎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狩猎故事《小猎手》、《毛义打猎》、《毛考代汗猎犴》等讲述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狩猎经验与智慧。
民歌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分为猎歌、采集歌、风俗仪式歌、情歌、赞歌、苦歌、儿歌等。
在鄂伦春还有一种介乎散文体与韵文体之间的民间文学样式——摩苏昆。它在内容上与传说、故事无多大区别,在表现形式上,则采用“说一段唱一段”的民间说唱形式。
鄂伦春族的作家创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刚刚实现定居的时候。民间文学爱好者将民歌搜集上来加以改编,于是出现了最初的“作家文学”。真正代表鄂伦春作家文学的基本样式是散文和短篇小说。小说创作萌芽于60年代,80年代后发展起来。主要作家有敖长福、孟淑珍、白石、阿黛秀、孟松贵等。
带鄂伦春族文学字词语
带鄂伦春族文学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