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部意思解释
经量部(汉语拼音:jīng bù liàng),(Sautrāntike),小乘佛教中最晚出的部派。北传及南传佛教资料都认为它由说一切有部分出。经量部思想形成于公元2世纪以后,源出于有部中的譬喻师的学说。譬喻师中著名人物有鸠摩罗多,鸠摩罗多为2世纪时北印度叉尸罗人,著有《譬喻庄严经》,以故事喻经。此外尚有马鸣、法救、觉天诸人。鸠摩罗多的弟子师子铠有《成实论》一书,近人有认为即经量部学说与中观思想的杂糅。经量部一名,唐人以为是因该部以经为量(认识来源与标准),不依律和论,故得名。经量部将随界说为名(心)色(物)两类。人之五蕴便是名色两类。人在离垢染而趋清净的解脱过程中,色心两界是互熏的。色熏习心构成色之种子,心熏习色构成心的种子。随界之中,心界色界互熏。经量部与有部之间较大的分歧在认识理论上。两部虽然都同意一切诸法刹那灭。但有部以为因果同时,即感官与对象(根境)之因与认识(识)是同时的;经量部则主张因果异时,先因后果,有部认为根境是前刹那,识是次一刹那,经量部则认为认识是先有根境结合,然后才有意识感知生起。感知生起时,对象并非实在之外境,而是前一刹那境色之变相。这就引出了经量部对大乘唯识学影响极大的“带相说”和相关的“自证说”。经量部还将蕴处界加以区分,以为界才是实在的。但它的界是从认识角度来看的所知一面,与表象等密切联系。
经量部的经律论三藏今已不存,但它在大乘方面一再被引述,故地位相当重要。经量部著名论师胜受据说写过根本毗婆沙一类的著作。可据世亲的《俱舍论》、众贤的《顺正理论》、世铠的《四谛论》,以及《大毗婆沙论》和藏文经典中有关量论的论释著作来了解经量部的基本理论。
带经量部字词语
带经量部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