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世论意思解释

顺世论(汉语拼音:Shunshilun;英语:Lokayatika),印度古代哲学派别,亦作顺世派。7世纪后被称为遮卢婆迦(IAST:Cārvāka),是六师外道之一。中国古代音译为“路迦耶多”或“路迦耶陀”。另外,亦常用顺世论在古代的一个代表人物“斫婆迦”的名字来称呼此派。此派名称的含义是“在世间流行的”或“在人民中流行的”。顺世论是一种唯物论思想,是当时的一种享乐主义思想。

顺世论是反对婆罗门种姓制思潮中有利的一支力量,以其尖锐的讽刺鞭笞了祭祀行为和等级制度。顺世论被认为是沙门思潮的重要代表,朴素的经验唯物主义流派,否认神创论灵魂不灭,否认来世业报,他们认为唯一可信任的是自己的人认识,感觉经验,主张积极的乐观入世,反对苦行禁欲和虚伪的道德。

顺世论的思想渊源在印度非常古老,它的一些思想至少在奥义书时期就有表现,甚至能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沙门思潮中,此派的代表人物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已是在当时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但关于顺世论的创始人和具体历史发展情况,古代流传下来的资料不是很多,因而详情不是很清楚。由于此派本身直接创作的文献没有流传下来,因而目前了解此派的学说内容主要依靠古代印度其他派别著作中对其思想的转述。在这些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商羯罗的《摄一切悉檀》和摩陀婆(约13世纪)的《摄一切见论》。另外,汉译佛典中也有不少零散的记述。

顺世论关于世界基础的论述是一种元素理论。它认为,世界最终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的。除了这四大元素之外,其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仅世间一般的事物是由“四大”组成的,而且人的身体等也是“四大”结合的产物。

印度古代流行的宗教与哲学派别一般都设想有一种超自然的东西作为创造世间万有的因,这种因或是神,或是“梵”,等等。顺世论则坚持认为,世界上没有任何此类因,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者或创造者。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有的。顺世论在说明这种现象时,曾举例说:“谁装饰孔雀?谁使布谷鸟唱歌?这里除自然之外,不存在其他的原因。”(《摄一切悉檀》)

顺世论认为,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是不能分开的,身体存在,意识才存在,身体毁灭了,意识也就消失了。人的身体是由“四大”结合生成的,因此,意识归根结底来源于物质元素。尽管个别的元素本身并不具有意识,但当这些元素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即组成人的身体)时,意识就表现出来了。这种情况就如同使人醉的力量是从某些制酒的配料的混合中发展出来的一样,这些配料单独存在时不具有酒的特性,但若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则可形成酒的特性。

顺世论反对印度古代流行的意识可独立存在的观点(如“梵”或“识”独立存在的观点),亦反对意识是“我”(阿特曼)的属性的观点。在顺世论看来,人的身体中没有一个主宰人意识或生命现象的主体“我”存在。如果一定要说有“我”存在,这“我”亦是由“四大”和合而生的,那种作为宗教实体或意识主体的“我”是不存在的。

顺世论特别重视人的感觉,认为人认识的源泉是由感官所获得的感觉。根据大多数记述顺世论思想的材料,顺世论认为感觉是人的正确认识的唯一源泉,除感觉外,其他的任何认识方式都是靠不住的,甚至推理也是不可信的,因为推理所依据的事物间的必然相随关系是不可能完全被人所感知的。但也有一些材料记述说顺世论并非不加区别地否定一切推理,它所否定的仅是那些关于来世或前世等宗教信条方面的推理,而不否定那些关于现世事物的推理。

在社会伦理思想方面,顺世论也与一般的印度哲学传统观念不同。它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幸福生活。这和此派坚定地反对各种宗教学说有直接关系。既然来世不存在,因果报应和轮回解脱的理论不能成立,那么,人们在世界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当然是合乎道德的。顺世论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也持反对态度。

顺世论在印度是一个与历代主流思想体系明显对立的派别,因此它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压制,印度历史上许多派别都对它的观念进行攻击,如佛教和吠檀多派中的不少思想家都有非难顺世论的言论。此派虽在历史上一直存在,但相对于印度哲学中其他主要流派,它在印度古代思想史上的影响不是很大。

带顺世论字词语

带顺世论字成语


上一字:耆那教哲学
下一字:六师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