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潜流意思解释

赤道潜流(汉语拼音:Chidao Qianliu;英语:equatorial undercurrent),赤道附近海域次表层中的海流。处于赤道流之下,中层水之上。与表层南北赤道流的流向相反,自西向东流动,流速较表层的赤道流大。所在的次表层是一个温跃层。1952年首次由T.克伦威尔在太平洋发现,命名为克伦威尔海流。以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发现了这种潜流。

特征

就太平洋而言,赤道附近海域从海面至深度为50~100米的表层,是温度均匀的暖水层,其下至深度约300米处为温跃层,即赤道潜流所在的次表层。赤道潜流的厚度约200米,流幅(宽度)约300千米,约介于南纬2°至北纬2°之间 ;流轴大致与温跃层一致,最大流速达1.5米/秒,流量约为4.0×107米3/秒,流长约为1.4万千米,几乎横跨了太平洋。大西洋赤道潜流与此相近。印度洋面主要受季风控制,在赤道处的风主要是经向的,随季节更替而改变方向。故每年11月~次年的3月吹北风,5~9月吹南风,都不能产生赤道潜流;只有在3~4月才有印度洋的赤道潜流。

带赤道潜流字词语

带赤道潜流字成语


上一字:地转流
下一字:大洋环流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