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美术意思解释

英国美术(British art),英国美术从原始社会至15世纪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地方特色。16世纪以后,在文艺复兴的影响下,随着与欧洲大陆的文化交流的加强,英国美术获得迅速发展,并对欧洲大陆产生影响。产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的起飞,英国美术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世界上也取得突出地位。

原始社会至15世纪

英国美术的最早遗物,是英格兰南部的索尔兹伯里新石器时代的巨石文化。另外,在整个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残留着移居和入侵的外来民族的武器、墓碑、镶嵌画。5~6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及日耳曼人侵入大不列颠岛,从6世纪末起基督教开始传播,至10世纪末存续着盎格鲁-撒克逊美术。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9世纪盛行的装饰抄本,表现出凯尔特人以线条为主的强烈抽象性图样传统,也反映了混合着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诸文化要素的装饰样式,当时装饰抄本的代表作品有《达罗书》、《林迪斯法内书》、《凯尔斯书》。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1066~1087年在位)征服英格兰,导入了法国罗马式建筑,它在英国被称为诺曼样式。继之而来的是哥特式建筑,至16世纪初,它分为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三阶段,产生了雄伟的建筑群。达勒姆大教堂、林肯大教堂、埃克塞特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分别是诺曼样式、早期英国式、装饰式、垂直式的代表作。

16~19世纪

英国的文艺复兴发展较迟缓,在美术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筑上,其次是雕塑和绘画。

建筑

从16世纪初,大型的宗教建筑活动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公共建筑和乡村建筑。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开始在农村庄园里建造舒适的世俗建筑,产生了混合着传统的中世纪建筑和大陆文艺复兴手法的建筑风格——都铎风格。都铎风格是一种过渡时期的风格,主要表现在居住建筑方面,如布拉姆霍尔大厦、亨格拉夫大厦。这时的府邸搬到平原地区。布局趋于整齐、定型,房间增多。到16世纪后半叶,庄园府邸建筑达到高潮,这种建筑豪华而舒适,风格更为单纯、和谐,仍是都铎风格的延续。到伊丽莎白时代,建筑风格接近大陆风格。这时府邸建筑的重要特征是大窗子的出现,最有生活气息的府邸是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和兰利特府邸(1567)。这时期总结了整个16世纪的成就,甚至大大超过大陆上同时期的府邸建筑,虽然也汲取了大陆文艺复兴建筑的经验,但却是彻底英国式的,具有开朗、亲切、舒适、朴实的风格。

17世纪初叶,伊丽莎白的后继者们为了抵制资产阶级鼓吹的议会制,力求加强国王的权威,因此17世纪前半叶统治英国建筑潮流的是皇家的宫廷建筑,而I.琼斯就是这个潮流的代表,他的作品有格林尼治的女王宫(1618~1635)等。与16世纪后半叶的府邸比较,其创作显得造作,缺乏生活情趣。

18世纪的英国是在资产阶级与大地主相互妥协的条件下发展的。这时期英国建筑的特点特别表现在上层名流的郊外别墅和城堡的样式中,其中著名的有霍华德府邸(1702)和布伦海姆府邸(1705)等。18世纪前期,在英国小型庄园府邸、园林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流行帕拉第奥主义,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有梅里沃斯府邸(1723)、牛津的拉德克利夫图书馆(1739~1749)。

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英国城市建筑的主要潮流是古典复兴,如巴斯城和英格兰银行的兴建就是对罗马建筑的复兴,而苏格兰的爱丁堡则是希腊风格复兴的重要作品。从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流行浪漫主义,它表现为:中世纪建筑的复活,如沃波尔府邸(1753~1776),表现了对“东方情调”的向往,W.钱伯斯也设计了中国式的克欧花园。

19世纪30~70年代,是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极盛时期——哥特复兴时期,代表作英国国会大厦就建造于此时。

雕塑

16世纪初,雕塑不像建筑那样富于创造性,而是文艺复兴时代装饰与中世纪肖像的混合物。1570年前后,大批从低地国家逃来英国的难民控制了英国市场。他们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萨瑟克开设家庭店铺,并在英国各地修建墓碑。墓碑建造主要掌握在石工雕塑家手中,其中著名的是N.斯通。17世纪后期,伦敦重建,雕塑题材也得到扩展,但质量不高,多是大陆风格的回响。石工雕塑家E.皮尔斯,为C.雷恩爵士雕刻的巴罗克风格的半身像异常精美,是17世纪英国雕像杰作之一。

到18世纪,一些知名的佛兰德斯雕塑家因为在本国得不到保护而迁居英国,如J.M.赖斯布拉克和P.谢马克斯。他们是多产的雕塑家,不但做墓碑、半身像、立像,还做壁炉架。

1720~1755年间,L.F.鲁比利亚克的墓碑雕刻在处理手法上接近洛可可艺术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是半身像,能很好地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

18世纪英国的雕塑虽不如法国或意大利,但艺术水平在逐步提高,特别在皇家美术学院建立之后,通过训练和奖学金制度,又与新古典主义趣味的传播正相吻合,英国雕塑艺术得到发展。

自18世纪末,英国雕塑开始落后于大部分西方国家,结束这种沉闷状态的是H.穆尔。他不但是英国现代雕塑第一人,也是世界雕塑连接战前与战后的关键人物。其大部分作品都是户外纪念碑式创作,多表现接近抽象的人物形态。

绘画

16~17世纪最受欢迎的是肖像画,许多外国画家来到英国。如德国的H.荷尔拜因,荷兰的A.莫尔、D.米滕斯,安特卫普的M.谢拉埃尔父子,佛兰德斯的C.容松等人。荷尔拜因对英国绘画的影响深远,特别在细密画上的影响更大,他的艺术是伊丽莎白时代的反映。

16世纪以后,佛兰德斯画家H.埃沃尔特于1549年前后从安特卫普来到英国,他是装饰庆典和假面舞会的画家,虽不是一流的,但却是16世纪中叶英国绘画史中的关键人物。

17世纪上半叶,由于许多外来画家的影响,使英国绘画较之建筑有更大的变化。英国的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来得晚,文艺复兴的精神是由P.P.鲁本斯得于提香,传于A.凡·戴克,而后进入英国的。

鲁本斯1629年在伦敦住了9个月,其间的作品对英国装饰画的风格产生一定影响。在凡·戴克之前,荷兰画家米滕斯已经给沉闷的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美术带来生气。影响英国绘画最深的是凡·戴克。他于1620、1621年两次访英,留下少许作品。1632年重访英伦时声誉卓著,并成为英王的宫廷画家。凡·戴克在英国的逗留给许多英国人带来了巴罗克的荣光,其作品给人们留下了加洛林王朝豪华优雅的印象。由于他的影响,英国绘画纤巧的中世纪风格才一扫而光,代之而起的是巴罗克风格。

继凡·戴克之后的英国画家有W.多布森,在素描或色彩上受威尼斯画派的影响,但对人物性格的感受却是英国式的。荷兰画家P.莱利大约在1641年来到伦敦,1660年成为国王的首席画家,他的肖像画如实地反映出查理二世宫廷生活的面貌。德国人G.克内勒于1674年定居英国,他的许多肖像画都是在助手帮助下完成的,虽然给人以沉闷之感,但人物性格鲜明。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画家还有模仿凡·戴克的R.沃克和风格严谨的J.M.赖特以及改变了细密画的传统的S.库珀。到克内勒逝世时,英国美术中长期的外国影响才告终结,真正代表英国艺术的大师W.荷加斯出现。

荷加斯是英国风俗画的奠基人。他的艺术来源于17世纪的荷兰风俗画,不过比荷兰风俗画更多地充满了激昂兴奋的热情。他的艺术对英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T.罗兰森就是受他影响的画家之一。

18世纪英国肖像画的代表人物是J.雷诺兹和T.庚斯勃罗。雷诺兹力求在肖像画中创造出强壮有力、精力充沛的人的完整形象。庚斯勃罗的作品充满奔放的节奏感,笔触轻灵,自然动人。后来的英国肖像画家有作品笔致精巧的A.拉姆齐、有笔致稠密而喜欢用侧光的H.雷伯恩和G.罗姆尼等。将18世纪英国肖像画传统传诸19世纪的是T.劳伦斯。英国风景画在18世纪以前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画种,R.威尔逊是第一个具有创造性的风景画家,为英国风景画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英国风景画之父”。G.莫兰善于描绘马棚中的光与影和田野上秋天落日的余晖。G.斯塔布斯则擅长描绘狩猎风景。18世纪下半叶,英国水彩画家们能比较自由地运用这种艺术形式去描绘自然景色,其中较有成就的有G.桑德贝、T.格廷和A.科曾斯等。

19世纪初,诗人兼画家W.布莱克是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他常为文学名著作插图。其成就在于独出心裁的意境,代表作有《夏娃的诱惑》、《睡着的亚当和夏娃》等。

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诺里奇画派的J.克罗姆、J.S.科特曼和水彩画家R.P.博宁顿,为英国风景画鼎盛期的出现作出了贡献。19世纪初叶,攀上英国风景画顶峰的是J.康斯特布尔和J.M.W.泰纳。康斯特布尔的艺术魅力在于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他对于色彩变化的敏感,对于光和它微妙调子的敏感,促进了19世纪末叶法国艺术家对于光和色彩的探索。泰纳比康斯特布尔更富于幻想,作品虽然有时失诸过火,但却不虚伪。印象主义从康斯特布尔和泰纳那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19世纪中叶,艺术评论家J.罗斯金认为古代和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包含过多的肉欲的主题,而对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评价最高。这种观点在诗歌与绘画中的反映就是1848年拉斐尔前派的产生。

拉斐尔前派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另一方面却倾向于神秘主义,是浪漫主义与复古主义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是诗人兼画家的D.G.罗塞蒂。他的艺术兼有浪漫气息、神秘性和中世纪精神。罗塞蒂的学生E.C.伯恩–琼斯最初模仿罗塞蒂,不过装饰性更强些。

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印象主义通过J.M.惠斯勒传到了英国。惠斯勒的绘画使得英国艺术与欧洲大陆同时期的艺术第一次互通声气。受他影响的英国画家有W.R.西克特、P.W.斯蒂尔等。R.E.弗赖伊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风格近似P.塞尚。A.约翰、J.D.英尼斯,都是以善于描绘具有浪漫气息的爱尔兰、威尔士风景而著名。

19世纪中叶,英国的唯美主义达到了顶峰,接近拉斐尔前派的W.莫里斯却把注意力投向更为广阔的领域,于1861年创办了莫里斯·马歇尔·福克纳公司,生产壁纸、家具、彩色玻璃、镶嵌画、挂毯和地毯等。这些产品给予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设计和室内装饰以很大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印刷厂和弗赖伊的俄米加工场的诞生。

19世纪下半叶,皇家学院的威信下降,1886年学院外的一些艺术家成立了新英国艺术俱乐部,支持自然主义,反对学院派古典主义。这些艺术家大都在法国工作,受到外光派和法国画家J.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影响,主要有斯蒂尔、J.S.沙金和弗赖伊等人。1889年,以西克尔为首的一小部分艺术家控制了俱乐部的领导权。他们对印象主义,特别是对C.莫奈和E.德加的艺术感兴趣,后来他们成为卡姆登集团的核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处于学院派与先锋派之间的中间地位;由于皇家学院展览会放宽展品的标准和俱乐部本身在反对先锋派运动中采取比学院派更严厉的做法,至20世纪20年代,俱乐部的重要性降低了。来源于莫里斯和拉斐尔前派的英国新艺术在A.比尔兹利的线描风格中找到了它的反映。格拉斯哥画派是从新英国艺术俱乐部中分裂出来的。

20世纪

1910、1912年,由弗赖伊组织的后印象主义展览会给年轻画家以有力的促进。1911年在西克尔影响下成立了卡姆登集团。这个集团聚集了那些对社会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光、色、装饰性感兴趣的年轻画家。在意大利未来主义影响下,漩涡派1913年由W.刘易斯发起组成。他们主张简化各种物象为棱角形和各种机械的形状,追求的事实上是立体主义的变种。由于战争的缘故,漩涡派很快消失。1913年,从卡姆登集团和漩涡派中又产生了伦敦集团,成员有C.内文森、E.沃兹沃思、P.纳西、E.吉尔和J.爱泼斯坦。1918年,弗赖伊又带来一批追随者。这个画派一直存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33年,11个艺术家成立了一单元画派,主要成员有H.穆尔、J.阿姆斯特朗、纳西和B.尼科尔森等人。他们声称要在艺术中表现“真正的当代精神”,自认为在英国绘画、雕塑和建筑中代表现代艺术运动。但是,他们没有统一的信条和风格,开过一次展览会(1933)之后就瓦解了。1938年以伦敦尤斯顿大街素描绘画学校为中心而成立的尤斯顿大街小组,是以W.M.科德特里姆为首的一群画家。他们想从现代艺术的抽象与深奥风格转向自然主义。20世纪20~30年代更为松散的组织是卢布姆斯伯里小组。在30年代,不但可以看到新英国艺术俱乐部的展览,也可看到为纪念它成立25周年的当代艺术协会的展览,1935年还有第一次帝国艺术展览会。

在穆尔之后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英国雕塑家,他们构成了英国现代雕塑的第一代,主要有:L.柴德维克、K.阿米泰吉、B.米杜斯、E.弗林克。他们受穆尔的影响,大多从事具有寓意的人物题材的创作。此后,出现了第二代雕塑家,与第一代不同的是,他们基本从事抽象雕塑,而不再集中于人物题材。代表人物是A.卡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在艺术风格上更加国际化,如在结构主义艺术中获得国际声誉的B.尼科尔森、E.J.V.帕斯莫尔、W.斯科特、R.希尔顿;属于抽象印象主义的有A.戴维;代表现实主义或社会现实主义的有J.布拉特比、J.史密斯;其他著名的还有F.布朗温、F.培根、D.霍克尼。英国新表现主义雕塑家有:卡罗、R.迪康、弗林克、M.桑德勒等。英国在现代艺术发展中游离在欧洲主流运动之外,画家多从事完全个人化的创作,较少参与或发起大型运动,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S.斯宾塞就是一个典型。在此期间,英国也有少数艺术家集团成立,如“尤斯顿街集团”,以W.戈德斯特林姆,R.帕斯莫为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现实主义在英国形成了真正的艺术运动,即所谓“厨房水池画派”。它虽然历时不长,但对战后的英国却影响很大。代表人物有J.史密斯、J.布拉特比、W.米德尔迪奇、F.奥尔巴赫。

60年代的波普艺术是英国衍生的卓有影响的艺术潮流。1958年,英国艺术评论家L.阿洛维在1958年2月的《建筑设计》杂志中发表了文章《艺术与大众媒体》,首次提出“波普艺术”的概念。波普艺术始自英国,后由1962年在纽约举办的“新写实主义者”展览推广到美国。50年代,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一些青年艺术家,如P.布莱克、R.史密斯、J.蒂尔森、P.菲利普斯,首次正式表现出流行艺术的特色。到了60年代初,后继者包括D.霍克尼、罗恩·基塔吉。波普艺术突破了自从1940年以来抽象表现主义的垄断,开拓了创作的新途径。由于采用的材料是大众熟悉的流行样式,显得直观、简单。从80年代中期开始,新波普艺术运动卷土重来。英国的代表是吉尔伯特和乔治,其作品刻意制造挑衅性议题,并带有自恋色彩。

与此同时,英国出现了一系列颇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师,他们不从属于任何流派。如F.培根、卢西恩·弗洛伊德、H.穆尔。50年代达到创作巅峰的画家培根是表现主义的代表画家,多表现人物,其肌体的变形特征类似3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抗拒传统绘画的构图和比例原则。弗洛伊德的早期作品笔触锋利,形象极具象征性,具有所谓的“新罗马”风格。从70年代下半期开始,弗洛伊德的作品风格变得凝重有力,用粗糙的笔触塑造结实的人体。作品尺寸很大,极具冲击力。弗洛伊德的风格,影响了一些年轻的英国画家,如E.乌格娄、L.麦克康伯、J.蒙克斯。英国有影响力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还有F.奥巴赫、L.科索夫和W.霍金。而80年代继承表现主义风格的新一代画家包括B.麦克林、J.麦克法丁、P.豪森等。当代英国有大量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艺术家,比较突出的有F.哈利斯和T.S.谢伦伯格;也有充满了儿童幻想特色自成一体的J.华勒。当代著名的水彩画家力图通过静物的抽象化表现个人的思想意图,代表人物有W.瓦兹沃斯和H.赫兰得。当代城市规划理论中的反现代主义、反都市化的内容也影响了英国当代绘画,画家用写实的手法讽刺现代化造成的都市颓废,代表画家有D.赫菲、J.凯恩、R.梅森,他们的作品都带有较为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痕迹。

带英国美术字词语

带英国美术字成语


上一字:新英国艺术俱乐部
下一字:比利时美术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