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美术意思解释
埃及美术(Egyptian art),主要指公元前332年以前的埃及美术。包括史前期、早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期王朝时期的美术。
埃及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与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习惯和王权思想有很大关系。埃及人崇拜太阳神、河神和其他诸神,相信法老是神的化身,生前死后都享有神的特权。他们认为,人的生命灵魂是永恒的,人死之后,只要尸体完好无损,若干年后当灵魂回归时,死者便可复活。因此,尸体的保存受到特别的重视。另外,还备有很多死者的雕像,以保证万一尸体腐烂以后能代替死者复活。相应地,陵墓作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建和装饰也受到重视。这些原因致使金字塔、雕塑、墓室壁画等一系列艺术品的产生。
埃及美术的一般特点是建筑体量巨大,宏伟壮观,具有强烈的崇高感;雕塑朴素写实,整体性强,有观念化、程式化的倾向,表现方法遵守正面律;绘画线条流畅优美,色彩丰富,人物表现采用正、侧面混合法,具有独特鲜明的风格。
史前期美术
最早的埃及美术是刻画在岩壁上的动物画,如大象、长颈鹿、河马等,属于游牧民族岩石艺术,主要分布在上埃及一带。随后的美术分别在上埃及和下埃及两地各自发展,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墓葬习惯,形成了以后各自不同的陵墓建筑形式。约前4千纪中叶,上埃及出现了墓室壁画,绘画技巧比以前的陶器画大大前进了一步。埃及调色石板浮雕作品《那尔迈王石板》,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以后的埃及美术发展确定了基本原则。浮雕画面中,国王那尔迈作为上、下埃及的唯一统治者被突出出来。
早王朝美术
早王朝包括第1、2王朝,约从前3100年至前2686年。
建筑
早期的埃及没有大型建筑,只有一些简陋的住房和坟墓。国家统一后,法老们的陵墓综合了上、下埃及两地不同的建筑形式,把坟冢与房屋结合起来。
雕塑和绘画
早期圆雕多是些小型泥塑、牙雕、釉陶俑和石雕,以动物和人物形象为主,形态比较写实,多用于庆祝胜利和节日,或供奉神祇和死者。第1王朝的一幅岩壁浮雕刻画杰特王征服努比亚的胜利,第一次以纪念物形式记载了历史事件。第2王朝期间,祭坛浮雕的内容有所增加,壁画占据了较重要的位置,内容大都是墓主未来生活的情景。
古王国美术
古王国包括第3、4、5、6王朝,约从前2686年至前2181年。
建筑
古王国时期也称金字塔时期,主要建筑是金字塔,其次是神庙和中等阶级人物的陵墓建筑。最早的金字塔为阶梯形,其后有弯曲形。典型的金字塔出现于第4、5王朝,3座大型金字塔相继而出,它们体量巨大、巍峨壮观,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早期的神庙建筑材料是太阳晒制的土砖和木料,现已没有遗迹。石结构的神庙有一些残迹,如第3王朝法老切夫伦陵墓周围的神庙建筑。切夫伦神庙的门廊柱式多样,有简朴的方形柱,粗壮的圆形柱,还有类似捆扎在一起的芦苇秆的外凸式沟槽柱。柱式的发明使用是古王国的伟大功绩之一,它直接影响了希腊的建筑形式及以后的西方建筑。
雕塑和绘画
陵墓建筑的发展促进了雕塑的发展。墓室中不仅有墓主本人的雕像,还有大量仆人、奴隶的小雕像。雕像的主要特点是严格遵循正面律的表现方法,人物不论处于何种状态,做何种动作,其双耳、双肩、臀部及两膝构成的水平线始终互相平行,且垂直于人体的纵轴线。动作多为静态表现,或端坐,或直立。男像一般半裸上身,只在腰间围一短裙,一手紧握权杖,一手置于胸前,左脚迈向前方,重心平均落在双脚上;女像则身着紧身衣袍,双脚并拢,两臂紧贴身体或平放膝上;法老另戴有象征性头巾和假须或戴上、下埃及王冠。人物五官各部位由固定的比例数字确定,眼睛的刻画多有眼珠而无瞳仁。相貌与真人相像,但不突出个性特征,而以各等级的一般特性为标准,如法老要威严、神圣,贵族要富裕、满足,官吏要勤勉、谦恭等。人体比例短而粗壮,骨骼结构和肌肉表现非常写实。大部分雕像原来都涂有颜色,头发、胡须为黑色,衣裙为白色,肤色则男像为棕色,女像为肉色或浅黄色。雕像基本都附有靠背和底座,人物正面雕刻精细,背面比较粗糙。古王国时期的雕像代表作有《哈夫拉法老像》、《拉胡泰普王子及妻子奈费尔特坐像》(图1)、《书吏像》、《村长像》等。埃及浮雕与绘画有密切的关系,浮雕大部分是线刻,并涂以色彩,而绘画也常常刻画轮廓线。古王国时期的浮雕绘画中基本法则早在《那尔迈王石板》时期就已确立,此时则更加完善和巩固。最基本的法则是人物上身为正面、头部与下肢为侧面的“正、侧面混合”。这种表现方法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埃及人对空间的理解以及传统习惯有直接关系。人体比例也有严格的规定。浮雕绘画的内容极为广泛,有庆功典礼、宗教仪式、葬礼、宴会、建造陵墓、炮制木乃伊、雕琢石像、屠宰牲畜,还有驾舟、捕鹅、牧羊、播种、收割、造船、制陶、纺织、酿酒、杂耍、舞蹈等。构图安排是用几条长线把墙壁分成几个层次,人物被排列在每一层的横线上。有些地方是让主要人物占据整个墙面,空白处填补一些情节或象形文字。色彩主要有黑、白、灰、红、粉、棕、黄、蓝、绿等。第4王朝的《鸭群图》是古王国的杰作之一(图2)。
中王国美术
中王国包括第11、12王朝,约从前2040年(或前2133年)至前1786年。
建筑
陵墓建筑在这期间出现了背靠悬崖峭壁的倾向,并出现了坡式台阶,这些特点成为中王国陵墓建筑的主要形式。此期的金字塔已经很小,象征性地被围在柱廊中或是建在神殿的平台顶上。正门前有两座对称的方尖碑,两翼是很高的塔门。方尖碑均由巨石雕刻而成,高的达19.8米。方尖碑与塔门是中王国的创造(图3)。
中等人物的陵墓多、气魄较大,多采用皇家陵墓形式。有些陵墓其柱式门廊可与古王国切夫伦法老的神庙相媲美。
雕塑和绘画
中王国时期圆雕的功用已不仅仅是为死者或神服务,还包括尘世生活的各类社会成员。因此,圆雕从墓室中解放出来,出现了很多独立的雕像。这类雕像多为巨石雕刻,主要是各代法老像和斯芬克斯,作为纪念碑屹立在茫茫沙漠上。这些雕像的表情不再是单纯强调法老的神圣和伟大,而开始着重表现他们应付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具有丰富经验和强烈责任感的面容,敢于承担一切重大责任的英雄气质等。与巨石雕刻相比,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小于真人尺寸的团块式雕刻。这种雕刻把人体缩进一块完整的方形或圆筒形的石块中,只露出头部和双脚,其他部分在石块上刻出轮廓线或全部用围裙遮盖。头部雕刻细致,其余部分全部从简。石块上一般都刻有象形文字。
这时期的浮雕和绘画也有所变化和发展。内容增加了神授王冠、神与法老拥抱、士兵操练等。构图安排也出现了较多的灵活性,过去一向以几条水平线分隔层次,人、物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以横向序列表示前后关系,现在则有了表现纵深关系的意图。此时的人体比例较为细长,表现较为细腻,色彩也更为丰富。
工艺美术
中王国出现了数量较多、制作精细的珠宝首饰,其质量、形式的华贵、打磨的光亮程度及宝石颜色的和谐配置,都超过了以往和以后各代金、银、珠宝首饰的制作水平。与首饰一起还有很多化妆用品,如镜子、金剃刀、黑曜石和金的油脂瓶,以及镶嵌着金子和象牙的王冠盒,盒内装有王冠、项链、戒指和胸饰等物。从中王国开始,手工艺品逐渐向外传播,外来因素也开始侵入。有些金戒指和由小环串起来的悬挂饰品,从形式到工艺都可看出克里特的风格。
新王国美术
新王国包括第18、19、20王朝,约从前1567年至前1085年。
建筑
新王国的突出成就是大型神庙建筑,主要集中在中王国所开辟的山谷地带。神庙的基本组成是两边列有狮身人面像的大道、高大坚实的塔楼、方尖碑;进入塔门后,有庭院、柱廊、柱厅,最后是祭殿。有些神庙往往是几代法老共同建造。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规模最大的建筑群,由图特摩斯一世在中王国一个小神庙旧址上开始扩建,历经六七代法老,近1 000多年的时间才告完成。整座建筑群塔楼、方尖碑层层林立,最高的方尖碑高30.48米,为哈特舍普苏特女王所建。阿蒙神庙的最后集大成者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柱厅,由122根12.19米高的纸草捆形石柱组成,正中间另有10根24.34米高的圆石柱分列两排作为通道,成为整个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另一座大规模的神庙是卢克索神庙,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结构与卡纳克阿蒙神庙神似,以巨柱大厅和巨石雕像著称。
新王国建筑大量地使用石柱促进了柱式的发展。除了传统柱式外,又有棕榈树式、纸草花式、纸草花蕾式、莲花蕾式和神像式等多种柱头样式,柱身也有了纪念碑的意义,多刻有纪念性浮雕和象形文字。
雕塑和绘画
随着大型建筑的兴起,建筑型雕刻逐渐发展起来,在神庙或陵墓入口处出现了巨型人像雕塑和人像柱,通道两边则有众多的狮身人面像,这些雕像大多是利用山石就地凿刻而成或和建筑连成一体,雄浑有力、气魄宏伟,成为新王国美术的特点之一。
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即位后,迁都阿马尔奈,强行推行新的太阳神教——阿吞教,美术也因此蒙上浓厚的神秘色彩。新美术采取一些奇特的表现方法,从埃赫那吞本人到一般老百姓,在雕刻和绘画中都被刻画为奇怪的形式:硕大无发的头颅,异乎寻常的长脸、长下巴,纤细的脖颈、四肢和腰部,突出的腹部和宽大的臀部等,似乎是在表现一些远离人间、神秘莫测的人物。这些雕像雕刻精细,表面光滑,线条柔软优美,人物的基本动作和姿势仍然保留了传统特点。阿马尔奈时期雕塑杰作是《奈费尔提蒂王后头像》,作品表现了一位美丽而又骄横的王后(图4)。令人惊奇的是,这尊头颅沉重硕大的雕像没有任何底座,头部的全部重量都由直径细小的脖颈支撑。
19王朝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出现了新的风格,人物表现更为典雅、秀美。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的雕像表现出含蓄、温柔的女性美,成为此时期雕像的基本倾向。
大量建筑物的兴建为绘画和浮雕提供了更多的场所和空间。因此,绘画、浮雕比古王国和中王国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所发展和提高。大量的石灰岩建筑为浮雕的精雕细琢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拉美西斯兄嫂的浮雕,不仅形象优美,雕刻也非常细腻。浮雕常常是在外部建筑上,内容多是表现法老们的功绩和各种政治、军事、外交、贸易等活动,真实地记载了一些对外远征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战事日记”。
绘画更多地出现于墓室内,多表现法老及其家族的个人生活,如法老跪在地上接受神的加冕、吮吸神牛的乳汁,或平举双手向神供献祭品等。常见的宴会场面不断扩大,还有表现送葬的场面。仆人及乐师们动作多样、灵活自然,有些裸体舞女形体优美、线条流畅。
绘画到阿马尔奈时期出现了新面貌。人物形象和雕塑一样,也是长头颅、细腰和大腹。内容和形式对传统都有所突破,如法老爱抚妻子,亲吻女儿,狼吞虎咽地吃烧鹅等,已完全不顾忌法老的尊严和体面。在残存的浮雕画中,有埃赫那吞及6个女儿在一起的家庭写照,表现了亲切和睦的家庭生活。类似的主题也出现在阿马尔奈以后的一些作品中,如埃赫那吞的后继者图坦哈蒙的一把宝座,椅背上的浮雕画《图坦哈蒙法老和王妃》表现了法老温和舒适地坐在宝座上,他的妻子端着一杯饮料,温柔多情地送到丈夫的面前(图5)。
19王朝末和20王朝开始,浮雕和绘画出现了衰退现象。
工艺美术
新王国手工艺的高度发展集中反映在图坦哈蒙法老的双层金棺及其他器具、首饰的制作上。金棺的基本形状为人形,两层棺盖均为塑造逼真的图坦哈蒙本人的塑像。内、外棺上都还镶嵌有彩色宝石和玻璃,整副棺具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法老的宝座为木制,嵌以金箔,靠背用金片打制而成,上有精美的浮雕画。
后王朝美术
后王朝包括第21王朝至31王朝,约从前1085年至前332年。
建筑
神庙建筑仍是传统式:四面高墙封闭,塔楼之间留有一个通道,内有柱廊、柱厅和祭殿等,但规模和数量明显减小。柱子与柱子之间的空隙处加进了胸墙,柱头出现了新的花卉形状。一些私人陵墓出现了穹窿顶,用砖块垒砌而成,这在埃及建筑史上则是第一次。
雕塑和绘画
异族的侵略和统治给雕塑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化。人物形象不再是典型的埃及人形象,而带有了非洲黑人的因素。表现手法仍是传统方法,但作品已缺乏生命力,只是机械地因袭公式而已。前4世纪期间,埃及雕塑作了最后一次努力,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头像雕刻并行发展起来。由于它们大都用坚硬而打磨光亮的绿色片岩作材料,所以也被称为“绿色头像”。第一种类型是理想化的头像,长头颅,秃顶,综合了好几个时期的特点。光头的形式为中王国遗风,长头颅则是阿马尔奈美术特征,另外还有较晚的托勒密时期的风格。第二种类型是写实的人物肖像,略小于真人尺寸,多表现老年人的特征。为了保留传统遗产,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肢解的人体雕刻模型和背后画有格线的标准比例人体模型。罗马统治者曾一度捡起埃及古老的传统法则,把自己打扮成法老的模样。
后王朝的浮雕和绘画没有统一的连续性发展线索,各地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有的以古王国的作品为原型,有的承袭18王朝的风格,有的则保留着努比亚时期的特点。人体比例较新王国时期又略显长一些,细节刻画特别考究。
由于外族的侵略和统治以及内部的政治衰败,埃及王国日趋没落,终于灭亡。古代埃及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则作为古代历史上的重大艺术成就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带埃及美术字词语
带埃及美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