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美术意思解释
笈多美术(Gupta art),印度笈多王朝时代(约320~540)的美术。笈多时代被誉为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黄金时代。笈多时代印度社会经济发达,更兼笈多诸王奖掖文艺,促进了宗教、哲学、科学、文学和艺术的全面繁荣。笈多诸王大多信奉印度教,但并不排斥佛教、耆那教等异教。在宽容的宗教政策下,佛教美术臻于鼎盛,印度教美术蔚然勃兴,建筑的形制、雕塑的样式、绘画的风格,都确立了印度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规范。
建筑
笈多时代的建筑遗存极少,然而,笈多建筑特别是新兴的印度教建筑的形制却承先启后,提供了以后数世纪印度教建筑的雏形和范式。
佛教建筑
笈多佛教建筑继承、发展了印度早期王朝的窣堵波、支提、毗诃罗等传统形式,又创造了祠堂、高塔等新的形式。萨尔纳特的达迈克窣堵波(约6 世纪)是笈多古典主义建筑的范例,覆钵外层的砖石现已残缺过半,但圆筒形的台基和鼓胴部仍不失古朴庄严的美感;台基表面的莲花卷草纹与几何纹浮雕典丽高华,是典型的笈多装饰图案。
印度教建筑
笈多印度教建筑处于印度教神庙初创时期,呈现由简而繁的多种形式,大致可分为三期:①初期神庙构造简朴,仅由一间方形平顶圣所和一座列柱门廊组成,例如中央邦蒂哥瓦的石造神庙(5世纪初)。②中期神庙略为复杂,在圣所周围增修了带有顶盖的回廊,如中央邦班纳县的帕尔瓦蒂神庙(5世纪中叶)。③后期神庙更加完备,在圣所上方出现了方尖角锥形高塔,即成为中世纪印度教神庙最显著特征的悉卡罗,在圣所和台基外壁上饰有印度教神像和神话浮雕,如北方邦坎普尔县的比塔尔冈砖庙(5世纪末)和占西县的德奥加尔十化身神庙(6世纪初)。此外,在中央邦博帕尔附近的乌达耶吉里石窟,开凿于5世纪前后,部分石窟的形制类似初期神庙。
雕塑
笈多时代的雕塑成就最为突出。雕塑中心有马图拉、萨尔纳特和马尔瓦等地区,题材以佛像和印度教神像为主,风格既朴素又华丽,既崇高又优美,臻于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极致(图1)。
佛教雕塑
笈多佛教雕塑,在继承贵霜时代的犍陀罗与马图拉雕塑传统的基础之上,遵循印度民族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创造了纯印度风格的笈多式佛像。笈多式佛像受到当时佛教唯识论哲学的影响,在高贵单纯的肉体塑造中灌注了沉思冥想的宁静精神,达到了高度平衡、和谐、统一的境界,代表着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最高成就。在笈多雕塑的两大中心马图拉和萨尔纳特,分别创造了笈多式佛像的两种地方样式:马图拉式和萨尔纳特式佛像。
马图拉式佛像造型身材颀长,比例匀称;印度人的脸型椭圆,前额平滑;眉毛细长上挑,眼帘低垂,目光凝视鼻尖,带有沉思冥想的神情;鼻梁笔直,下唇宽厚,耳垂与矩形耳环相连;下巴圆润丰满,颈部刻有3道折痕。顶上肉髻覆盖着一圈圈排列整齐的右旋的螺发。背后光环是硕大精美的圆形浮雕。佛像身披通肩式薄衣,衣纹是一道道平行的U形细线,具有韵律感。薄衣紧贴身体,隐约凸现出全身的轮廓。这种半透明的湿衣效果是马图拉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征。马图拉式佛像著名的代表作是马图拉出土的红砂石雕刻《马图拉佛陀立像》(高1.83米,作于5世纪,藏于新德里总统府)(图2)。
萨尔纳特式佛像的一般造型特征,诸如印度人的脸型、冥想的眼神、整齐的螺发、颀长的身材和华丽的光环等,均与马图拉式佛像类似,不同之处是萨尔纳特式佛像的薄衣更薄,仅在领口、袖口和下摆边缘依稀可辨几丝透明衣纹,乍看恍若裸体,因此萨尔纳特式佛像亦被称为“裸体佛像”。这种全透明的衣纹效果是萨尔纳特式佛像最典型的特征。萨尔纳特式佛像代表作是萨尔纳特出土的楚纳尔砂石雕刻《鹿野苑说法的佛陀》(高约1.6米,作于5世纪,藏于萨尔纳特博物馆)(图3)。
印度教雕塑
笈多印度教雕塑,在追求古典主义的平衡、和谐、完美的同时,强调造型的力度、动态和生命感,逐渐显示出从古典主义向巴罗克风格演变的迹象。当时马图拉、乌达耶吉里、德奥加尔等地,在佛像雕塑的刺激下,兴起了毗湿奴、湿婆等印度教诸神的造像热潮。
马图拉地区卡特拉出土的红砂石雕塑《毗湿奴立像》(5世纪),面容沉静,身材匀称,宝冠辉煌,珠饰豪华,是笈多古典主义神像的代表作。乌达耶吉里第5窟的高浮雕嵌板《毗湿奴的野猪化身》(5世纪初),宽3.9米,高6.7米,毗湿奴的野猪化身瓦拉哈昂首天外的雄姿充满了压倒一切的威力。第4窟的《一面林伽》正面雕有湿婆头像,造型与中央邦库赫出土的《一面林伽》(5世纪)同样精力弥满。德奥加尔十化身神庙南壁的砂石高浮雕嵌板《毗湿奴卧像》(6世纪初)是笈多后期的杰作。
绘画
笈多绘画从宫廷到民间广泛流行,在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和诗集《云使》中均有关于绘画的记述。但笈多绘画一般画在棕榈叶上,早已湮灭无存,仅在阿旃陀石窟中保存有壁画遗迹(图4)。阿旃陀第16、17、1 诸窟的壁画多绘于5世纪中叶至6世纪前后。题材主要是本生经和佛传故事,再现了笈多时代的宫廷、民间和宗教生活情景。代表作有第16窟的《难陀皈依》、第17窟的《须大拿本生》和《因陀罗礼佛》、第1窟的《持莲花菩萨》(图4)和《摩诃贾纳卡本生》等。这些壁画的风格处于从古典主义的高贵单纯向巴罗克的豪华绚烂过渡期间。构图紧凑和谐而曲折多变;人物造型尤其是呈三屈式的女性体态优雅,眼神飞动,手势微妙;线条流丽,色彩鲜艳。在肌肤或花卉着色时边缘部颜色较深,向内晕染渐淡,具有一定立体感,这种凹凸晕染法是阿旃陀壁画的特技之一。
工艺美术
笈多时代的冶金、铸币、制陶和象牙雕刻等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惊人的高度。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期铸造的一根祀奉毗湿奴的金翅鸟熟铁圆柱,现矗立于德里库特卜尖塔附近,高7.25米,重6.5吨,至今尚未生锈。《苏丹甘吉铜佛像》高2.28米,重1吨,也是金属工艺的杰作。笈多诸王发行的金币以设计精美著称,镌有沙摩陀罗笈多弹奏维纳、旃陀罗笈多二世猎狮等图案的金币都堪称珍品。北方邦阿希恰特拉出土的赤陶《帕尔瓦蒂头像》(5世纪),鬈曲的波状长发和脑后的发髻塑造得异常优美。
笈多美术在印度、东方和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笈多式佛像不仅影响了南亚、东南亚、中亚诸国的佛像,而且比犍陀罗佛像更深地影响了中国的佛像。中国北齐画家曹仲达“曹衣出水”的佛像画法,可能亦曾受笈多马图拉式佛像的启发。
带笈多美术字词语
带笈多美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