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意思解释

土家族(汉语拼音:tujia Zu;英语:the tujia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东端余脉的大娄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万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湖南、湖北、贵州三省及重庆的51个县市(区)。还有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土家族。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35.3912万人,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34%,其中男性430.726万人,女性404.6652万人。仅次于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第七位。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系氐羌族群。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比较接近于彝语支的一支独立语言,土家族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族基本特点为:“有独立的语言,传统的节日,古朴的歌舞、精美的工艺、奇特的乐奏、哭唱的婚丧、特殊的信仰、自尊的禁忌、顽强的民族意识和悠久的历史遗迹”等,1957年1月3日被中央正式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锦鸡》最为著名。山歌有情歌、战歌、诉苦歌、劳动歌等。传统的民族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等。“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特有的精织手工艺品,有百余种图案,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为土家族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聚居地,目前在25个县区实行区域自治,其中两个自治州(共辖16个县市),5个土家族苗族自治县,4个土家族自治县,40个土家族乡,41个土家族联合自治乡。分别是: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辖的8县市: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张家界市的桑植县、慈利县、永定区、武陵源区;常德市的石门县、桃源县;怀化市的沅陵县、芷江县、溆浦县、麻阳县。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东、宣恩、咸丰、鹤峰、来凤县;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兴山县、宜昌县、秭归县、枝城市等县市。

重庆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区,杂居区有巫山、巫溪、云阳、奉节、万县、涪陵等县市。

贵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杂居区有德江、江口、石阡、思南县、碧江区及松桃苗族自治县。

民族历史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土家族族源,尚无定论,目前处于诸说并存,其主要来源仍有以下几说:

一说是古代巴人后裔。认为土家族的自称与历史上巴人活动的有些地名读音相近,巴人崇虎与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与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说是土著先民的后裔。认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龙山里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证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类活动,很多土家语地名至今犹存,说明这些地方最早应该是土家族先民开辟和居住的。

三说是唐代中叶由贵州迁入的乌蛮的一部分。认为贵州境内称为“比跻”或“比际”的人与土家族自称相同,而中唐以后,“越嶲”一带乌蛮入侵贵州,征服了当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罗罗称谓的起源,一部分与他们长期斗争,最后被迫迁入湘西和云南,而土家族与彝族在语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处,进而认为土家族是乌蛮的一支。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居住的湘鄂渝黔毗邻地区,以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为中心,西抵贵州梵净山和乌江,东接彝陵和江汉,北界巫山长江,南控兰澧芷沅,方圆约10万平方公里。这里属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10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峦重叠,山势险峻,沟壑纵横,溪河密布。武陵山脉横贯其间,三峡巫山绵延北部。河流主要有酉水、澧水、清江、乌江。整个地区,峰巅山峦挟持河谷平坝,自云贵高原向东倾斜延伸。这里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山地辽阔,年平均气温为13.5至17.5摄氏度。平均降雨量1200-1500毫米之间,适宜于农作物和果木的生长,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小米、高粱、黄豆、绿豆、红薯、大麦、小麦、豌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芝麻、烟叶、生漆、乌柏、倍子、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桐油、茶叶是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土家人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林木中的松、杉、楠、柏十分丰富。桑植县还保留着稀有的孑遗树种珙桐群落,为世界所罕见。

土家族地区的药材十分丰富,著名的有杜仲、天麻、木瓜、银共、茯苓、黄连、当归、木香等;特产有柑桔、板栗、猕猴桃;矿藏有汞、铅、锌、铜、镍、钼、钡、磷、煤、锰、铁、紫砂陶等,另外如湘鄂西娃娃鱼、梵净山的金丝猴、壶瓶山的白猴与飞鼠等均有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土家族地区有神奇的山水风光,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就山而言,这里有张家界、武陵山、梵净山、巫山、桑植天平山、石门壶瓶山、利川星斗山、长阳武当山、龙山八面山等,其中号称“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群峰挺秀,古原苍莽,周围百里,翠屏环列,宛如蓬莱仙境。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后,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就水而言,除上述几条主要河流外,还有数千条溪流密布,如正在开发的猛洞河、茅岩河等,都是神奇幽境,长川泻碧的自然景观,蕴涵着旅游的巨大潜力。猛洞河青山绿水,滩浪起伏,每年游客尝试“天下第一漂”者达数十万人。土家族地区山高地洼,溶洞十分众多壮观,现已开发的龙山火岩溶洞、利川腾龙洞、酉阳大、二酉洞、索溪峪黄龙洞、桑植九天洞等张家界森林公园,洞内千姿百态,世人称绝。

土家族地区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值得赞赏,如永顺的溪州铜柱、永顺老司城 、咸丰唐崖土司城、五峰土汉疆界碑、长阳武落钟离山、永顺不二门、酉阳桃花源等等。不少名胜古迹记录着土家族的历史与文化,谱写着中华文明。土家族地区的物产资源和山水风光乃是土家族民族心性潜移默化的基因,这些奇丽的山川自然造就了土家人民心灵的美丽和性格的坚忍顽强。

土家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吸收先进文化的民族。历史上由于接触汉族较早,受汉文化影响较大,这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同时,在反封建压迫、反对外国侵略、保卫祖国领土的斗争中,土家族人民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唐末农民起义后,“溪州蛮酋”相继而起,溪州彭士愁自署刺史后,势力日趋强大,割据地区不断扩大,除管辖上、中、下溪州外,还管辖龙赐、天赐、忠顺、保静、感化、永顺、安、远、新、洽等20个州地,不断与楚争雄,多次进犯楚地。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秋,彭士愁举兵攻打辰州、澧州时,楚王派兵反击,经过数次战斗,彭士愁节节败退,后经过谈判,双方缔结盟约,铸铜柱立于溪州会溪。溪州之战后张家界人事局,彭虽在军事上失利,但其政治地位和管辖地域却得到了楚的确认。楚王马希范仍授彭士愁为溪州刺史,继续管辖溪、锦、奖州,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和领地,为彭氏在湘西维系八百余年统治奠定了基础。这使土家族地区在政治上获得长期的稳定,在经济上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五代时,土家族地区以农业为主,并喜渔猎,不事商贾。生产时,耕作粗放,伐木烧畬,火耕水薅,不施肥,不灌溉,农业产量极低。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封建领主是最大的统治阶级。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广大农民则沦为农奴,受到封建领主的压迫剥削。

唐宋时期,土家族地区手工业和副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除采茶、取蜡、炼朱砂水银、采药较为突出张家界图片,这些手工产品,多作贡品,供统治者向朝廷纳贡之用,并取得朝廷可观的“回赐”,即不少的食盐、丝绸、服饰以及金银货币等,这种官方贸易形式使上下统治者受益不少,农民一无所得。但这种“贡赐”关系,客观上又保持了地区政治稳定,促进各地经济技术的交流。明末清初,土家族农民大量使用从汉族地区输入的各种先进农具,如铁犁、铁耙、铁镰等,还学会了制造使用“蜈蚣车”、“冲筒”、“水磨”、“水碓”、“水碾”等。在汉族地区经济影响下,土家族地区出现了土地买卖,封建领主经济逐步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但由于汉族商人和农民的大量迁入,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广大农民不但受各种形式的地租剥削,还受到各种差役和苛捐杂税的剥削,生活苦不堪言。

清雍正年间,在土家族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是一次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废除了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度,客观上推动了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大发展。在政治上,打破了元明以“蛮不出境,汉不入洞”的禁令,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在经济上,随着土司剥削制度的废除,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领主的人生依附关系,成为自由农民,并拥有自己开垦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此同时,汉族农民和商人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特别是百艺工匠人员进入土家地区后,使一些城镇逐步建立和壮大,促进了土家地区手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如纺织、木雕、刻画、铸造、金工和采矿等。“改土归流”后,土家地区的商业贸易空前活跃,货畅出流,购销两旺,各州、府、县及交通要道集镇已成为百货营集的重要市场。有的产品,如盐业已设专店,分销川盐和淮盐。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土家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相应改善。

土家族在近现代爱国斗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鸦片战争时,清朝副将鹤峰土家族陈连升与其子陈鹏,率领600多名楚兵与从海路来犯的侵略军奋战,不幸以身殉国。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之时,湘西轮州土家罗荣光任总兵,他严词拒绝敌军的胁迫,身先士卒,在激战中牺牲。温朝钟、黄玉山等人曾组织“川鄂湘黔铁血联英会”,发动起义震撼清廷。至今,土家农民薅草唱的田歌仍在歌颂他们的革命精神。

在近代史上,土家族人民为民族的自由和幸福,参加了历次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成为革命的大后方,为保持革命的基本力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又成为抵御日寇的一道钢铁长城。土家族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土家族是一个勇敢,富于爱国传统的民族。

宗教信仰

土家族处于原始宗教崇拜阶段。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形式。其祖先崇拜为土王、八部大神、向王、向王军,这些都是土家早期的祖先神,认为其灵魂可以庇护本民族的繁荣昌盛。建有庙、祠堂,定期祭祀。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

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土家族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民族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文化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和独有的风俗习惯。《张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间故事,流传至今。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长篇叙事诗《绵鸡》最为著名。民族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声乐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器乐有打击乐、吹奏乐等。音乐界把打击乐“打溜子”誉为“土家族的交响乐”,通常用四件乐器演奏,强烈的节奏、快速的旋律、变幻的音响,令人倾倒。“打溜子”也是“标题音乐”,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鹊闹梅》、《火车进山》、《马过桥》、《牛擦痒》等固定名目,传统曲牌多达200多套。土家族的戏剧有茅古斯、阴花歌、傩戏、南戏、酉戏等多种。土家族的傩戏,可以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贵州铜仁土家族地区,是我国保存傩戏最完整、演出傩戏最多的一个傩文化圈,国内外专家都十分关注。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如今,摆手舞从最初的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逐渐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喜庆,土家人都要到“摆手堂”或草坪、院坝跳摆手舞。早在西汉,司马相如在《子虚赋》记载了巴渝摆手舞盛况:“千人唱万人合,山陵为之震荡,川谷为之荡波。”摆手舞在土家历史悠久,2002年,酉阳被命名为“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2008年酉阳土家摆手舞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边区,千百年来,土家先民在极艰苦的生存环境中,生生不息,创造了“摆手舞”这一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形态。酉阳境内酉水河流域的大溪、酉酬、后溪三镇,至今保存有原生态的摆手舞,位于后溪古镇长潭村的清代摆手堂遗址保存完好。而在酉阳县城的桃花源广场上,当土家摆手舞曲子响起的时候,成百上千在广场上健身的市民会不自觉地跳起摆手舞,其乐融融。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传统的工艺品,也称“西兰卡普”。“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及其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土家妇女擅长纺织很早就见史籍,早在四千多年前,土家先民就掌握了简单的纺织技术。秦汉时期,土家人的织锦被称为“賨布”,曾是皇室的贡品。三国时期,土家人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艺,能够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华阳国志》称之为“兰干细布”,说它“织成文如绫锦”。唐代称其为“溪峒布” “溪峒布”工艺已十分精湛,《溪蛮丛笑》描绘它“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峒布。”宋代以后,土家人的纺织技艺已相当成熟,能够用丝经棉纬织造色彩绚丽、工艺精巧的织锦──“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编织是在机床窄小的手工织布机上,用棉线为经,各种色彩的丝、棉、毛线为纬,采用挖花工艺,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体现了粗犷洗炼、结构饱满、色彩艳丽、图案奇特的艺术效果,其图案多用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呈单一型的演进变化,仅传统图案就达二三百种。其图案设计独特、造型奇异、生动逼真,真实地反映出土家族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表现了土家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西兰卡普”注重色彩的对比与反衬,强调一种艳而不俗、清新明快和安定、祥和的艺术效果,展现出土家族豪放、粗犷、大方的民族性格。

恩施灯戏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其中,尤以流行于恩施白杨坪乡羊角坝一带的“羊角灯戏”最具代表性。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恩施灯戏具备四大特点:一是服装道具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没有舞台装置和布景;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没有净和末,但在极少戏里有近似末的老生,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一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钱;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

风俗习惯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过姑家女儿必嫁舅家(称为还“骨种”)的交错从表优先婚姻。还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纳弟媳的收继婚。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

土家族哭嫁

哭嫁,是土家族特有的婚嫁习俗,一般是从男方择定了结婚的黄道吉日后,到女方报送期单时便拉开了序幕,直到新娘出嫁当天上轿前结束。此间,姑娘的母亲及亲人往往陪哭,或对新娘开导劝慰,或与新娘共诉衷肠,场面往往“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看断肠人”,悲悲切切、声声泪俱下、动情感人。半个世纪前,恩施土家族近亲结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姑之女,必嫁舅之子”的习俗,称为“骨种”。“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表兄妹通婚几乎成了定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优生优育的宣传,近亲结婚的现象越来越少见了,哭嫁作为传统习俗也越来越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随着历史的沿革,逐渐转变成一种民族文艺表演形式。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

食俗

土家族地区最普及的风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腊肉和团馓。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节庆、礼仪食俗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染成红、绿色,晾干而成),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重阳节打粑粑,女儿“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梁抛粑粑。节日里馈赠亲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还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谷粑粑等。腊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过,将大块的猪肉用盐、花椒、五香粉腌制好,吊挂在火炕上,下烧柏树枝田,烟熏而成。有的户腊肉存放两三年。切成块状的腊肉,肉质紧凑,呈殷红色,喷香诱人。逢年过节或亲朋临门,满桌的菜肴中,正上方必摆腊肉。土家族十分好客,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盖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盖住碗口,下面装有精肉和排骨。为表示对客人尊敬和真诚,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来装。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土家族置办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余均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过后办的席桌)、参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面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衬(4个盘子、5个碗,均为荤菜)。入席时座位分辈份老少,上菜先后有序。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祭祀食俗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传统节日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过赶年

湘西土家族常在大年除夕前一天过年,称“过赶年”,此习俗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明朝初年,倭寇(即日本浪人)大举侵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军已无力征剿。明宪宗皇帝御批湘西土家兵(湘西土家兵历代以精悍善战著称)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应于三十日正式开拔前线。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过了年再去。若此,则有违圣令,其罪不轻。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临时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即过赶年),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去打仗。后来,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明宪宗亲赐“东南第一功”御匾。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战功,从此永远保留过赶年的习惯。“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过赶年不但在时间上有其独特之处,而年事活动也丰富多彩,持续时间也长。主要内容有“打粑粑”、“做团馓”、“插柏梅、贴纸”、贴门神“、吃团年饭”、“守岁抢年”等。吃“团年饭”很有讲究,一定要蒸甑子饭和蒸肉、煮合菜。甑子下层蒸的是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饭一定要蒸多,要从过年那天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合菜就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吃,并称这菜为“贺菜”,有祝贺打胜仗之意。这说明和土家族祖先的战争生活有关。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湖北恩施市的“土家女儿会”是恩施州“州庆”、“摆手节”、“牛王节”等四大民族节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明末青初,中国还相当封闭,恩施市海拔1800多米的高山,红土乡的石灰窑、板桥乡的大山顶更是地远山荒,由于外来户的入籍,该地出现了一种由青年男女自由谈婚论嫁的婚俗,由于这个活动是在每年农历7月12日,以赶集贸易、赶集途中对歌的形式来实施,整个过程是以青年女性为主来选择谈婚论嫁的对象,后来,当地老百姓便把这天称为“土家女儿会”。这一古老的婚俗被当地的土家人一直保留到今天。

名人

向达: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中外交通史家,湖南溆浦人。

彭司勋: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化学专家。

黄永玉:中国著名画家,艺术家。湖南凤凰人。

杨正午:1941年1月出生,湖南省龙山人,曾长期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省长。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苏晓云,1951年10月出生,湖北宣恩人。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中共湖北省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戴秉国:生于贵州印江,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现任国务委员。

李正天:广州著名当代艺术作家。

许晴:女,1969年1月22日生于北京,北京电影学院88级表演系毕业。

阿朵:中国女歌手。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

带土家族字词语

带土家族字成语


上一字:黎族
下一字:京族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