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意思解释

瑶族(汉语拼音:Achang Zu;英语:the Achang nationality;越南语:Dao),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山地农业。自称“勉”、“金门”、“布努”、“炳多优”、“黑尤蒙”、“拉珈”等。因其生产方式、经济生活、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又有“盘瑶”、“山子瑶”、“顶板瑶”、“花篮瑶”、“过山瑶”、“白裤瑶”、“红瑶”、“蓝靛瑶”、“八排瑶”、“平地瑶”、“坳瑶”等称谓之别,多达20个支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中国的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瑶族跨境而居,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有分布。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在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优勉土语。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支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别很大,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由于长期与汉族、壮族、苗族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

瑶族人民精于织染和刺绣。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民族历史

关于瑶族的来源,说法不一,或认为源于“山越”,或以为源于“五溪蛮”,或认为瑶族来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与古代的“荆蛮”、“长沙武陵蛮”等在族源上有渊源关系。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采取迁“谪戍”民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从中原派大批汉人进入长沙、武陵蛮地区,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这些地区生产的发展。西汉时,武陵蛮地区的蛮人按丁计税,到了后汉仍对蛮族征收“徭税”。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税”过处重,包括瑶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蛮纷纷起义。

南北朝时,瑶族先民已分布到“东连寿春(今安徽寿县),西通上洛(今陕西商县一带),北接汝颍(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瑶汉经济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广东、广西境内,史称莫徭蛮。莫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宋王朝对瑶族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瑶族地区在土官或土酋的统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

元、明、清时期,瑶族的分布已遍及广西、广东以及湖南西南部和云南、贵州的部分山区,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展较快的地区已接近汉族地区的水平,而偏远地区的瑶族“随溪谷群处”,甚至不从事农耕,以猎山兽为生者,一部分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由于封建王朝剥削、征剿屠杀,明末清初,部分瑶族逃至越、老、泰等国边境。至20世纪70年代,在越、老、泰等国的部分瑶族分别迁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国居住。

宗教信仰

瑶族的宗教信仰比较复杂,有些地区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图腾崇拜占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区则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对瑶族影响很大,凡属丧葬一套祭祀仪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进行,只是其中掺杂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内容。

民族服饰

瑶族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县瑶寨男子喜着绣边白裤;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以雉毛装饰,并以红布帕包头。妇女喜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在服装的领口、袖口、胸襟、腰带、裙边饰以色彩斑斓的挑花、刺绣,鲜艳夺目。瑶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喜爱以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以彩色丝带做头饰,风格别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

文化

瑶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盘瓠神话的原始记录。除盘瓠神话外,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歌谣在其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记述民族历史的古歌;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爱情歌;祭祀用的乐神歌;赞颂反抗斗争的革命斗争歌等等。其中的《盘王歌》歌词长达3000多行,歌名多至数十种,为瑶族人民的伟大艺术珍品。此外,还有史诗般优美的传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谜语、谚语……。有的述说历史上的不幸遭遇,有的歌颂反抗压迫的起义斗争;有的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有的歌颂爱情坚贞;有的描述民族风物等等,展示了瑶族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舞蹈著名者如长鼓舞、铜鼓舞,系祭祀盘王、密洛陀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龙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祖公舞、功曹舞、藤拐舞等数十种。《盘王歌》有24种曲牌,唱腔相当复杂。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曲调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了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瑶族的工艺美术有印染、挑花、刺绣、织锦、竹编、雕刻、绘画、打造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中尤以蜡染、挑花出名。

瑶族早在唐、宋时期开始,学习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编纂各种典籍。迄今各地瑶族民间散藏着的大量瑶族历史典籍,包括著名的历史文献《过山榜》和数量众多的宗教经书、歌本、家谱等等,就是瑶族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一大重要贡献。《过山榜》是研究瑶族历史的宝贵资料。

风俗习惯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瑶族祭神,一般用猪、鸡、鸭、蛋、鱼等食品,忌用狗、蛇、猫、蛙肉。瑶族办丧事,必须砍牛祭祀。砍牛的头数视家庭情况而定,有的杀7、8头之多。办丧事酒席,有些地方以猪肉豆腐为主。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礼的性质。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瑶族的丧葬因地区和支系不同而异。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过去兴岩葬,现行土葬。“拉珈支”瑶族成年人行火葬、未成年人行土葬、婴儿行挂葬。连南八排瑶人死后,行尸体绑于椅子上。出殡时,抬轿似地将尸体抬至墓穴入棺,人们称为“游尸葬”。

婚俗

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食俗

瑶族一日三餐,一般为两饭一粥或两粥一饭,农忙季节可三餐干饭。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广西地区的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

典型食品:瑶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各地均有独具一格的风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扎。

瑶医瑶药

瑶医瑶药是瑶族人民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与各类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后汉书》、《图经本草》(宋)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瑶医瑶药的记载。《岭南蛮记》有瑶人“以草药医治跌打损伤及痈、疽、疮毒、外科疑难杂症,每有奇效”的记载。“瑶人,盘姓,古盘瓠之后也,时出圩贸易,或负药入城,医治颇效。”。广西盘氏瑶医祖传13代,有数百年的行医历史,著有《盘氏瑶医学》、《盘氏瑶药学》,概括了瑶医治病的“解毒除蛊法”、“启关透窍法”等十大治疗法和“鼻药疗法”等30多种具体疗法;瑶药“五虎”、“九牛”、“十八钻”、“七十二风”均产自大瑶山纯天然无污染的趁稀野生草药,对治疗各类疾病均有突出疗效。瑶医瑶药对病因、病理、及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和治疗原则上与传统中医有所不同,因而瑶医瑶药不但对普通疾病而且对疑难杂症均有独特疗效。

广西瑶族

据2007年统计,广西瑶族人口152.8万人,占广西全区总人口的3.06%,占全国瑶族人口的62%。在广西81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主要聚居在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其余分散在贺县 、凌云、田林、南丹、全州、龙胜、融水等县。大分散、小聚居是瑶族分布的特点。

新中国建立前,瑶族社会发展不平衡,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农业为主,兼营林副业,如都安、巴马、富川等地;第二类以林为主,兼营农副业,如金秀、龙胜、兴安等地瑶山;第三类地区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如广西西部部分石山区、十万大山中心地区、大瑶山、广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等。这些地区除耕作制度原始、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外,人们大都过着狩猎和采集经济生活。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瑶族地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基本改变,有的地区已使用机耕和化肥。

宋代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在瑶族地区设置土司制度,民国年间在大瑶山设立“化瑶局” 和“设治局”,后来改设保甲制度。大瑶山还存在着原始的瑶老制和石牌制,大瑶山的石牌制组织及其习惯法——石牌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了一定作用。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的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 差别。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采。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南丹白裤瑶男子穿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头缠黑色或白色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饰耳环、手镯、银牌。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服饰有所变化,青年人穿着多样,既有家机布的民族服饰,也有毛料做的中山装和西装。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 干的猪肉和牛肉。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村寨规模小,多则几十户,少则三、五户。房屋多为竹木结构,也有土筑墙,上盖 瓦片;一般分为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灶房和火堂,后作卧室和客户;在两侧设两门,一 门为平时进出,一门为便于姑娘和情人谈情说爱进出;正面开设大门,是婚丧祭祀时人们出入之门。

瑶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以族外婚为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但结婚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女方要收一定数量的聘礼金。招郎入赘的习俗较普遍,过去南丹等地瑶族舅权很大,外甥女只有在舅父无子时,才能嫁给别人,但聘礼要由舅父收领一半以上。

瑶族民间文学十分丰富。《盘瓠传说》、《密洛陀》神话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瑶族是热爱唱歌的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盘王歌》是瑶族长歌 代表作,全歌达万行,形式不拘一格。还有《密洛陀》古歌、甲子歌、信歌等,瑶族信歌是 以歌代信。长鼓舞和铜鼓舞是瑶族传统舞蹈。瑶族民间工艺美术有挑花、刺绣、织锦、腊染等,工艺精巧,历史悠久,颇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先后建立了金秀、都安、巴马、富川、大化、恭城六个瑶族自治县。在散居的瑶族地区建立了49个瑶族乡,瑶族人民充分享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云南瑶族

云南瑶族人口的88%分布于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元阳、绿春等县,此外,师宗、丘北、砚山、西畴、马关、屏边、红河、墨江、江城、景东等县也有瑶族分布。云南瑶族有四个支系,即蓝靛瑶、过山瑶、山瑶和景东瑶族。蓝靛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门话(门话或称瑶语金门方言、金门土语、门方言),自称“门”、“金门”、“金底门”或“黑尤门”,有“蓝靛瑶”(或“靛瑶”)、“沙瑶”、“平头瑶”等他称。过山瑶又叫盘瑶或勉瑶,使用苗瑶语族瑶语支瑶语勉话(勉话或称勉方言、优勉方言、优勉土语)。自称“勉”或“优勉”,有“大板瑶”(或“板瑶”)、“红头瑶”、“广东瑶”、“广西瑶”、“顶板瑶”等他称。山瑶使用苗瑶语族苗语支布努语,自称“布昨”,仅分布于富宁县一些乡镇的边远山区。景东瑶族自称、他称均为“乐舞人”。

瑶族是文山州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富宁、麻栗坡、广南、丘北、马关、砚山、西畴的山区或半山区,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大多数聚族自成村落,与壮、苗族村寨相睦邻。2007年人口有8406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35%,居全州少数民族人口的第四位。境内瑶族分盘瑶、蓝靛瑶、山瑶3个支系,其中蓝靛瑶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盘瑶次之,山瑶较少。瑶族《盘皇卷牒》、“开山歌”和“信歌”叙述,多数瑶族是明清时期先后从广东、广西交界的西江流域镇龙山区辗转迁入广南府、开化府定居。广南县八宝镇革郎村是文山州瑶族聚居的最大村落。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蓝靛瑶(金门)和盘瑶(尤勉)语同源词较多,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这两种语与山瑶(亚)语差别较大,三种支系的瑶族语言不能完全相通,多以汉语或(当地)壮语交流。历史上,瑶族曾根据汉字的音、形、义,创制瑶文土俗方块字,1986年,文山州民委在广西金秀县瑶文德基础上编写了《瑶文方案》,根据《瑶文方案》和富宁县推广瑶文的实践经验,编写了《瑶文课本》作为扫盲和小学双语教学的教材,受到瑶族群众的普遍欢迎。

瑶族自古喜好五彩服饰。三个支系都视银饰为吉祥、富贵、幸福的象征。

境内瑶族因入境定居先后和所处自然条件不同,社会和经济发展也不同。

文山州瑶族做斋常用和珍藏的书籍大体可分为历史、度戒、丧葬、教育、科技、中医草药、本命书、阴阳牒、历书、故事书、创世歌、祭祀歌、婚姻歌、鸳鸯歌、各种信歌、新民歌等16类、150多卷。歌谣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有历史歌、乐神歌、教儿歌、生产节令歌、猜谜歌、丧葬歌等,多数人家珍藏歌书,多数男女善于以歌代言,交流思想感情,随时针对各种对象,开口如流地对歌,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舞蹈大体可分三类:一是祭祀性的宗教舞蹈;二是婚礼仪式舞蹈;三是日常青少年娱乐的健身舞。体育项目主要有射击、赛马、赛射、游泳、潜渡、赛扳手跤、摔跤、爬竹木滑竿、赛打飞石、赛爬山打猎、抢花包。

贵州瑶族

瑶族是贵州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聚居、大杂居,点状分布于黔湘、黔桂边境地区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安顺地区等三州二地的16个县中。东起铜仁、石阡,南至黎平、榕江、从江、雷山、丹寨、麻江、剑河、三都、罗甸、望谟,西迄贞丰、紫云、关岭都有瑶族分布。瑶族按支系聚居,大的聚居点为一个瑶族乡,一般是自成村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状态。

荔波县瑶山瑶族主要聚居于瑶山瑶族乡的拉片、英盘、董别、姑类4个村和瑶山林场,有拉片、弄让、拉董及、拉槽、郎与、搞类、董蒙、更辉、狼脚、董珠、板告、港江、打布、勤龚、瑶沙、董保、董别、董瓜、更龚、九加、拉更莫、林场、姑类、更棒、塘光、董往、威散等瑶寨。瑶山瑶族还有部分散居在毗邻的捞村乡巴平村等。

荔波县瑶麓瑶族主要聚居于瑶麓瑶族乡内,有覃家寨、卢家寨、上韦寨、下韦寨、欧家寨、打里寨、洞干寨、洞闷寨。瑶麓瑶族还有部分散居在佳荣水族乡瑶几寨、茂兰镇尧朝寨。

荔波县瑶埃瑶族聚居在茂兰镇瑶埃村的洞开、瑶埃,部分散居在洞塘乡洞壶瑶寨、翁昂乡洞长瑶寨、立化镇瑶寨。

石阡县有瑶族聚居于北塔乡雷家屯、乌荣关,花桥乡水尾村的9个瑶寨中。

望漠县油迈瑶族聚居于油迈瑶族乡内,分布于上油迈、下油迈、新寨、加现4个村。

麻江县河坝瑶族聚居于龙山乡河坝的23个瑶寨中。

黎平县瑶族主要聚居于顺化瑶族乡和雷洞瑶族水族乡。在顺化瑶族乡内,主要聚居于已贡村、高卡、已补晚、已树4寨和高抒村高仔寨,共291户,1 316人(1992年数)。在雷洞瑶族水族乡有金城村金城寨、已毕寨,戏劳村三山寨、岑胖寨及弄播寨、云南寨6个瑶寨,322户,l 576人(1992年数)。黎平瑶族还有l 293人聚居在地坪乡平茶、岑卜两村,此外尚有部分散居于九潮乡大榕新寨、永从乡岑则寨等地。

从江县瑶族有红瑶和盘瑶2个支系,红瑶聚居于翠里瑶族壮族乡的高忙、新寨、舒家湾、乌菜、架格、白岩冲、饶家等瑶寨和加榜乡达州村。盘瑶聚居于西山镇岑杠、高脚、秋卡,斗里乡登面、长卡、高柳、碑痛,秀塘壮族乡打格、雨沙、九甲、摆倒、乌布、细林,宰便镇怎追,下江镇黄郎,拥里乡大山、老寨、刚边、黄泥井,东郎乡摆堆等地。

榕江县瑶族主要聚居于塔石瑶族水族乡的怎东村、宰勇村、党相村、塔石村、党调村、怎贝村、乔央村,共2 979人。此外,还散居在平江乡鸡脚坝、巴鲁,平永镇三步桥、乔亥,三江乡乌洪,两汪乡岑熬,平尤乡双溪口、八开等地。

雷山县瑶族聚居于达地镇龙塘沟、排松、平寨、老寨、背略、庞家、皆力、高略、同乌、也辽、小巫、白米寨、河边,柳乌乡柳乌,乔桑乡下高枧,固鲁乡南屏等地。

丹寨县瑶族聚居于排路、杨武、加配等地。

剑河县瑶族聚居于太拥乡展迪村等地。

三都水族自治县瑶族聚居于巫不、普安、甲雄、上江、牛场等地。

罗甸县瑶族聚居于罗妥安抗、风亭纳吉、纳考、纳闹、罗羊、龙坪、边阳等地。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瑶族聚居于茅坪塘贯村。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有瑶族189人。

传统节日

瑶族盘王节

瑶族的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中元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广西都安瑶族的达努节比较隆重,相传是纪念先人反抗土司斗争的节日。盘王节,俗称“跳盘王”、“还盘王愿”。每隔三五年举行一次,时为农历十月十六日,一般由一户、数户或一村进行。主要仪式由师公跳神祈祷,唱盘王歌,跳长鼓舞,祷告盘王(盘瓠)保佑赐福。盘王节,一般是自称“勉支”的瑶族的节日,十分隆重。

中国少数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另外,还有未被确定的民族成份的人口,共73.4万多人。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在55个少数民族中:
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8个民族,他们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等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为1600多万人。
人口在百万人以下10万人以上的有15个民族,他们是: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等族。
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有15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等族。
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有7个民族,他们是: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按实地普查区域的人数计算)等民族。

带瑶族字词语

带瑶族字成语


上一字:仫佬族
下一字:杨庆堃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