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理论意思解释
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探讨社会变迁规律性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的学说。广义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人类学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探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狭义特指社会学对发展问题的研究,又称发展社会学,以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综合协调发展问题为对象,主要探讨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模式、战略乃至具体政策。
历史发展
社会学对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社会学诞生之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战前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原宗主国的控制而独立,面临着如何振兴本国经济、走上真正自主发展的道路,以及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政治民主与社会进步,在与外部世界平等交往中重新确立自己在整个世界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就应运而生,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形式。
现代化理论
社会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第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其理论基础是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着眼点在社会流动的社会行为主义。现代化理论沿袭欧洲社会学的知识传统,在社会发展过程的考察中实行传统—现代、特殊主义—普遍主义的二分法,把传统社会视为特殊主义的、以农业为主的、着重身份名位的、静止的、职业分化简单的社会;相对而言,现代社会则是普遍主义的、以工业为主的、着重成就的、动态的、职业分化复杂的社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曾在20世纪50~60年代占据社会发展理论的统治地位。它把西方社会发展的模式套用到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家并未达到期望的效果。
依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一批学者尤其是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学者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例,展开了对现代化理论的猛烈批判,导致了依附理论的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A.G.弗兰克、巴西社会学家F.H.卡多索和埃及经济学家S.阿明等人。依附理论强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援助政策的剥削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掠夺性。经过依附理论的批判,现代化理论开始渐趋衰退。但依附理论由于本身所考察范围的局限性和缺乏理论性而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主导性理论。
发展趋势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社会发展理论开始了一个多样化的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现代化理论开始分化,一部分人将兴趣转移到西方发达国家本身的社会发展问题上,主要研究新的科技革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这就是未来学研究,它形成了信息社会论和后工业社会论。对发达国家发展的前景问题,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信息社会论者的观点。他们为西方发达国家描绘了一幅令人乐观的前景,认为西方社会频频发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是暂时性的,是由于当今西方社会正处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或后工业社会转变时期而出现的非常规性危机。二是增长极限论者的观点,主要是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他们从人口爆炸和资源有限性两个角度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的科学技术能否有效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持怀疑的态度,对人类的发展前景充满悲观情绪。另一部分人仍然专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现代化问题,但研究的视角和方法都有所改变,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初始条件对其现代化的影响,这就是迟发展或后发展理论。
②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社会学者经过改进和完善,使依附理论逐渐发展成I.沃勒斯坦等人的“世界体系论”。弗兰克和阿明等依附理论者也纷纷转变为世界体系论者。世界体系论的研究兴趣已不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它从体系的角度研究世界整体的发展问题。
带社会发展理论字词语
带社会发展理论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