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曲意思解释
谣曲(El Romancero),西班牙文学中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谣。音译为“罗曼采罗”。一般由八音节的诗句组成,逢偶句押韵。每一节诗行数不等,大多为4行。形式优美活泼,可以用乐器伴奏吟唱。谣曲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民间流传很广,在艺术上有很高价值。开始时口头流传,16世纪初才编集成书出版。
1600~1614年间数次印刷出版的《谣曲总集》,收有谣曲2 000多首。谣曲起源于14世纪中叶,由英雄史诗中的个别情节演变而来。游唱诗人将那些冗长的颂功史诗中一些深受听众喜爱的段落抽出单独演唱,久而久之便形成一首首短小的古民谣,如《拉腊王子谣曲》,即由史诗《拉腊王子之歌》脱胎而成。这类文学形式被称为谣曲,即民间谣曲,以此与后世文人仿制的民谣体诗作即艺术谣曲相区别。古谣曲一般分为:历史谣曲,以12~13世纪的英雄人物如熙德、拉腊诸王子为题材;骑士谣曲,以骑士故事和十字军事迹为题材;边境谣曲或摩尔谣曲,以反映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中与摩尔人在前线作战的逸事为题材;法国谣曲,以查理大帝等外国史诗人物为题材;抒情叙事谣曲,通过虚构的情节,表达个人喜怒哀乐的情感,多以吟诵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如《囚徒曲》、《冷泉曲》、《阿纳尔多斯伯爵》等。16~17世纪诗人、剧作家的作品中,大量引用或仿作谣曲。
到18世纪,谣曲衰落,仅散见于民间或通俗文学作品中。但18世纪中叶散文作家诗人何塞·卡达尔索和诗人维森特·加西亚·德·拉·韦尔塔又开始使用这种八音节诗句的谣曲形式写诗,到20世纪,“九八年一代”、“二七年一代”的诗人亦酷爱使用谣曲格律赋诗,致使谣曲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古谣曲的另一个集子是拉蒙·费尔南德斯编的《西班牙帕尔纳索斯山》(1796)的16、17卷。
带谣曲字词语
带谣曲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