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体意思解释

长庆体,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所开创的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体。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编集,题名《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集子,后亦题名《元氏长庆集》。“长庆体”系由此得名。“长庆体”之称,最早见于南宋后期戴复古的《望江南》词:“诗律变成长庆体,歌词渐有稼轩风”。刘克庄《后村诗话》在评论《琵琶行》时也称:“白(居易)未脱长庆体尔。”但与戴复古、刘克庄同时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却只开列了“元白体”、“元和体”而无“长庆体”,说明“长庆体”之称在宋代尚未普遍流行。

“长庆体”作为一种确定的诗体名称广为流行,是在清初以后,当时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大量采用这种体制进行创作,写下了《圆圆曲》、《永和宫词》等名篇,后人从而效之,此体遂大行于世。袁枚《随园诗话》卷四引同时人《读梅村诗》云:“百首淋浪长庆体,一生惭愧义熙民。”即指吴伟业仿效元白的七言长篇叙事歌行。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云:“七言古学长庆体,而出以博丽,本朝首推梅村。”

“长庆体”的特点大致有三方面:从内容上看,多叙写时事。从形式上看,为七言歌行。虽属古体,却又多用律句,间用对偶,只是不像近体那样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同时又数句一转韵,平仄韵间隔使用,以求得音调的协调圆转和抑扬变化。从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上看,以铺叙为主,往往敷写淋漓,并注意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语言则要求丰富多彩、婉丽缠绵。

带长庆体字词语

带长庆体字成语


上一字:河岳英灵集
下一字:元和体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