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意思解释

《汉书》(汉语拼音:Han Shu;英语:Han Dynasty Historical records),中国纪传体西汉断代史,为“二十四史”之一。共100篇,其中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后人析为120卷。东汉班固撰。其父班彪撰写《后传》65篇,作为《史记》续篇。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班固死后,其妹班昭续补8表,马续补修《天文志》。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该书首创断代为史的编纂方法。同时,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书”改曰“志”;又不用“世家”,载入《史记》“世家”的陈涉、外戚和汉代诸王一律编入“传”内;“列传”简称为“传”。这些体例上的变化,对后来的一些纪传体史书影响很大。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

《汉书》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收录人物从传说时代的太昊到秦朝的吴广,区分为9等,加以评价。《百官公卿表》篇幅不多,却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职官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由《史记》八书演变来的一些志,内容与《史记》也多有不同。在八书内容之外,《汉书》又创立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系统地记载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兼述了古今兵制的沿革。《五行志》专载五行灾异,剔除其中天人感应的迷信色彩,志中保留的有关自然灾害、地震、日月蚀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户口数字以及各地物产、经济概况、民情风俗。《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载录了存世的书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的志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又在篇目上有所创新,扩大了历史研究领域,因而受到后人的推誉。但由于它喜用古字古训,比较难读,东汉末年,服虔、应劭已开始注音释义。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颜、王的注本,是《汉书》旧注的代表作。

《汉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汉书》阅读:>>> 汉书·目录

版本

《汉书》的版本很多,唐朝以前的版本多已佚失。

清朝乾隆年间,武英殿刊印了“殿本”,又称“武英殿本”。

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又刊印了“局本”。

清朝刊印的“殿本”和“局本”都是《汉书》较好的版本。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刊印的“百衲本”,系影印北宋时期的“景佑本”而成,其中很少错误,是《汉书》的善本。

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铅印本(共十二册),是经过了专家学者的精校,又为之标点,读起来更为方便,是目前的通行本。

体例与篇目

《汉书》的记载,以西汉一朝为主,上起汉高祖元年,下终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全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凡一百篇,共八十余万言到了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书》的史料十分丰富翔实,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汉书》的这一部分,多用《史记》旧文,但由于作者思想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动。

汉武帝以后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遗书和当时十几家读《史记》书的资料外,还采用了大量的诏令、奏议、诗赋、类似起居注的《汉著记》、天文历法书,以及班氏父子的“耳闻”。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录入书中,因此比《史记》更显得有史料价值。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中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东汉不承认王莽之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

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汉高祖刘邦)

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汉高祖刘邦)

卷二惠帝纪第二(汉惠帝刘盈)

卷三高后纪第三(汉高后吕雉,汉少帝刘恭,汉少帝刘弘)

卷四文帝纪第四(汉文帝刘恒)

卷五景帝纪第五(汉景帝刘启)

卷六武帝纪第六(汉武帝刘彻)

卷七昭帝纪第七(汉昭帝刘弗陵)

卷八宣帝纪第八(汉宣帝刘询)

卷九元帝纪第九(汉元帝刘奭)

卷十成帝纪第十(汉成帝刘骜)

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汉哀帝刘欣)

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汉平帝刘衎)

《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汉初同姓诸侯之《诸侯王表》,异姓诸王之《异姓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藉记录统治阶层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其中《古今人表》一门,班固把历史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细介绍了秦汉之官制。

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刘氏以外诸侯王)

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刘氏诸侯王)

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是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治革。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书”为“志”。

《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并《史记》的“礼书”、“乐书”为“礼乐志”,“律书”、“历书”为“律历志”;改“天官书”为“天文志”,“封禅书”为“郊祀志”,“河渠书”为“沟洫志”,“平准书”为“食货志”。又新增刑法、五行、艺文、地理四志。其中如《地理志》详述战国、秦、汉之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及高门大族与帝王之奢靡等。《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量的自然史资料。《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月蚀等天文资料。《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汉之刑法及点出文、景用刑之重,更指出武帝进用酷吏而导致之恶果。《食货志》则详述上古至汉代之经济发展。《沟洫志》则言上古至汉之水利工程,并言治河之策。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假述西汉一代事迹。

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邓平的“太初历”)

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刘歆的“三统历”)

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

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

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根据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写成)

至于《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亦以时代之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统分明。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标题。《汉书》列传于文学之士的传中,多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文字,如《贾谊传》载《治安策》;《公孙弘传》载《贤良策》等,此皆《史记》没有收录的。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循吏》、《游侠》、《酷吏》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列传》、《皇后列传》、《宗室列传》,此亦为《史记》所没有的。在四裔方面,有《匈奴》、《西南夷两粤朝鲜》、《西域》等三传。“列传”最后一篇是《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又“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列传”以记载西汉一代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

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陈胜,项籍)

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张耳,陈余)

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魏豹,田儋,韩王信)

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韩信,彭越,黥布,卢绾,吴芮)

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荆王刘贾,燕王刘泽,吴王刘濞)

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

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季布,栾布,田叔)

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刘肥,刘如意,刘友,刘恢,刘建)

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萧何,曹参)

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张良,陈平,王陵,周勃)

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

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张苍,周昌,赵尧,任敖,申屠嘉)

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陆贾,朱建,刘敬,叔孙通)

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淮南厉王刘长,衡山王刘赐,济北贞王刘勃)

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石奋,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

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揖)

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贾谊)

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袁盎,晁错)

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张释之,冯唐,汲黯,郑当时)

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

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窦婴,田蚡,灌夫,韩安国)

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临江闵王刘荣,河间献王刘德,临江哀王刘阏,鲁共王刘馀,江都易王刘非,

胶西于王刘端,赵敬肃王刘彭祖,中山靖王刘胜,长沙定王刘发,广川惠王刘越,

胶东康王刘寄,清河哀王刘乘,常山宪王刘舜)

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李广,苏建)

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卫青,霍去病)

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董仲舒)

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司马相如)

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司马相如)

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

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张汤)

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杜周)

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张骞,李广利)

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司马迁)

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戻太子刘据)

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徐乐,严安,终军,王褒,贾捐之)

卷六十四下严硃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东方朔)

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公孙贺,刘屈牦,田千秋,王?,杨敞,蔡义,陈万年,郑弘)

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杨王孙,胡建,朱云,梅福)

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赵充国,辛庆忌)

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郑吉,甘延寿,陈汤,段会宗)

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隽不疑,疏广,于定国,薛广德,平当,彭宣)

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王吉,贡禹,龚胜,龚舍,鲍宣)

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韦贤)

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胜,京房,翼奉,李寻)

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赵广汉,尹翁归,韩延寿,张敞,王尊,王章)

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

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萧望之)

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冯奉世)

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中山哀王刘竟,定陶共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

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匡衡,张禹,孔光,马宫)

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翟方进)

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谷永,杜邺)

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师丹)

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扬雄)

卷八十七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扬雄)

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

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

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匈奴)

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匈奴)

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南越,卫氏朝鲜)

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西域)

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西域)

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外戚)

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外戚)

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王政君)

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王莽)

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王莽)

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王莽)

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班家历史,班固序文)

作者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不料,工作开始几年,有人上书汉明帝,告发班固“私作国史”。班固被捕入狱,书稿也被全部查抄。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汉明帝说明班固修《汉书》的目的是颂扬汉德,让后人了解历史,从中获取教训,并无毁谤朝廷之意。后来无罪开释,汉明帝更给了班家一些钱财,帮助他们写下去。

汉明帝颇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秩俸为二千石,后转迁为郎。当时兰台令史傅毅是他的同事,二人皆以文闻名,班固与弟班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此即“文人相轻”的典故。班固又奉诏完成其父所著书。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兵伐匈奴,班固随其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事,大破匈奴后,勒石燕然山的铭文,即出自班固手笔。

班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洛阳令种竞被班固的家奴醉骂,怀恨未忘。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失势自杀,班固受牵连而被免官职,种竞利用窦宪事败之机,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狱中,年六十一岁。此时所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影响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

《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作者的心理,因为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正史”均以断代为史。

《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史学家章学诚曾在《文史通义》中说过:“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祧之宗焉。”

《汉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志》、《郊祀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天文志》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汉书》开创了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加上,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汉书》确立了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汉化部分更为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相关作品

注补

《汉书注补》(清朝·王先谦)

《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以至于班固同时代的人,竟必须为《汉书》作音义的注解方可读懂。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东汉至南北朝期间,为《汉书》作注的大约就有近20家,而其中以注释音义居多。

关于《汉书》的注本,唐朝以前诸家所注都已失传。清朝的王先谦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这些注释,对于《汉书》中的字音、字义和史实等均有详细考证,为我们阅读《汉书》提供了便利,成为今天使用《汉书》的重要工具。

另外,近人杨树达的《汉书管窥》及《汉书补注补正》,都可以参考阅读。

考订

《汉书新证》(陈直)

《读汉书杂志》(清朝·王念孙),《汉书注校补》(清朝·周寿昌),长于音训和文义。

《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 《汉书辨疑》(清朝·钱大昭),《汉书管见》(清朝·朱一新),《汉书琐言》(清朝·沈家本),精于考证,训诂和校勘也颇有可取。

《汉书窥管》(民国·杨树达),长于训诂校勘。

《汉书新证》(现代·陈直),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的《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的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等人的观点,采摭均有未备。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其中夏燮的《校书八表》、梁玉绳的《人表考》、杨守敬的《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带汉书字词语

带汉书字成语

骑牛读汉书 骑牛读汉书


上一字:李斯
下一字:韩诗外传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