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语言学意思解释

话语语言学( text linguistics),语言学研究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探索言语内部构成的规律,包括三个部分:话语理论、话语语法和话语修辞。又称语篇学。

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连贯性话语。所谓连贯性话语是指任何在内容和结构上构成一个整体的言谈或文字,包括整篇文章、整部作品。话语语法主要研究大于句子的言语单位〈超句统一体〉,借助话语分析来揭示连贯性话语的横向线性扩展规律。话语修辞主要研究大于超句统一体的言语单位——节、章、篇,借助修辞分析来揭示连贯性话语的纵向线性扩展规律。研究句际关系和句际连接手段,是分析连贯性话语的前提;研究话语的结构及其交际功能、交际条件,分析篇章结构及表达方式,是探索连贯性话语线性扩展规律的基础。

话语语言学用来进行话语分析的基本方法称“句子实际切分法”。这种方法是捷克语言学家V.马泰休斯提出来的。他根据词语在句中不同的交际功能,把句子切分为两个表意部分:一是叙述的出发点,二是叙述的核心。德国语言学家K.布斯特把叙述的出发点称为主题,把叙述的核心称为述题。主题指叙述的对象,表示已知的信息或不重要的内容,述题指对叙述对象的说明,表示新的信息或重要的内容。例如:

家乡的日头/从东山上冉冉升起。(《北方,我的北方》)

河水上/跳动着月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因为离海近,/所以这里的集市最精彩不过。(《芦花虾》)

如果没有拉夜网的,/海边上是安静的。(《拉拉谷》) 以上4例均切分成:主题/述题。

对连贯性话语进行实际切分,最能显示主题和述题之间的关系。在交际过程中,通常都是主题在前,述题在后。这是连贯性话语构成的基本规律。

句子实际切分法与所谓的“成分分析法”不同。成分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句法作用,把句子的各组成部分划分为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和次要成分(定语、宾语、状语)。实际切分法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它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交际功能,把句子切分为主题和述题。

话语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同逻辑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语法学、修辞学、信息论、言语行为理论、翻译理论等学科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话语语言学与中国的“文章学”十分相近。文章学研究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著名的著作是梁代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的《章句》篇。最早提出“文章学”这个名称的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自1925年起,龚自知、蒋祖怡、张志公、林祝敔、张寿康等人曾先后发表论著,讨论文章学问题。

话语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奠定的。捷克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研究语言必须同人们交际的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同社会与文化联系起来。马泰休斯创立的句子实际切分理论使句法研究摆脱了形式逻辑的窠臼,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苏联话语语言学开创于1948年。同年,H.S.波斯别洛夫撰写的《复杂的句法整体及其主要结构特征》及H.A.菲古洛夫斯基发表的《从单句句法到话语句法》两文,奠定了苏联这门学科的基础。

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起,特别是到了70年代,话语语言学才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科。德国语言学家R.哈尔维克、W.德莱斯勒、S.施密特以及H.温利希等人对话语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作了详细的叙述。美国的语言学家习惯上把这门学问称为话语分析。

带话语语言学字词语

带话语语言学字成语


上一字:历史语言学
下一字:风格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