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字意思解释

避讳字(汉语拼音:Bihui Zi;英语:Taboo word),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避君主的名字,据说始自秦代。秦始皇名嬴政,一名正,所以秦代称“正月”为“端月”。秦以后避讳成为惯例。汉代以后,避讳的要求渐严。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写书把“世”写作“”,或改写为“代”;“民”缺笔写作“”,或改写作“人”。

避讳不仅要避当代皇帝的名字,而且要避皇帝的父祖的名字。如唐太宗的父亲名李渊,史书遇到“渊”字就改为“泉”,或改为“深”。宋代避讳,极为繁乱。宋太祖的祖父名赵敬,宋代人书中“敬”字改为“恭”,或改为“严”,这叫作避嫌名。

带避讳字字词语

带避讳字字成语


上一字:简化字
下一字:别字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