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意思解释
世界气象组织(英语: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缩写:WMO;法语: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缩写:OMM),联合国15个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缩写:IMO)。1873年在维也纳成立。1946年7月,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大会,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The Convention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1950年3月23日,公约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51年,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运作。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将公约生效日期和世界气象组织更名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截止2013年1月1日,有19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一组织。
基本数据
- 名称: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 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正式生效,世界气象组织随之宣告成立。
- 宗旨:促进气象站网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开展气象、水文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建立和维持各气象中心以提供气象和与气象有关的服务;推进气象学在航空、水利和农业等人类活动领域的应用;鼓励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培训。
- 成员:现有国家会员185个,地区会员6个。
- 负责人:现任主席为德国气象局局长格哈德·阿德里安(Gerhard Adrian)
- 总部:瑞士日内瓦。
- 组织结构:最高权力机构是世界气象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还设有执行理事会、区域协会及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
中国参与情况
中国是1947年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签字国之一,1972年2月24日加入世界气象组织。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是地区会员。自1973年起,中国一直是该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中国与该组织关系良好,该组织历届主席、秘书长及高级官员均多次访华,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4年6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6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了全球气候服务框架、2012至2015年WMO战略计划的实施、第17次世界气象大会的筹备事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团出席了会议。2015年5月25日至6月12日,第十七次世界气象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向第十七届世界气象大会致贺电,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郑国光连任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
领导人
主席为德国气象局局长格哈德·阿德里安(Gerhard Adrian)
副主席依先后次序为阿根廷国家气象局(SMN)局长席勒斯特•绍罗(Celeste Saulo),库拉索气象局局长艾拔马狄斯(Albert Martis),坦桑尼亚气象局局长Agnes Lawrence Kijazi 。
秘书长为前芬兰气象局局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
副秘书长为俄罗斯的艾蕾娜·玛娜妍科娃(Elena Manaenkova)
助理秘书长为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
带世界气象组织字词语
带世界气象组织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