砾岩意思解释
砾岩(汉语拼音:liyɑn;英语:conglomerate),粒径大于2毫米的圆状和次圆状的砾石占岩石总量30%以上的碎屑岩。砾岩中碎屑组分主要是岩屑,只有少量矿物碎屑,填隙物为砂、粉砂、黏土物质和化学沉淀物质。根据砾石大小,砾岩分为巨砾(>256毫米)砾岩、卵石(64~256毫米)砾岩、砾石(2~64毫米)砾岩。砾石砾岩可细分为粗砾(16~64毫米)砾岩、中砾(4~16毫米)砾岩和细砾(2~4毫米)砾岩。根据砾石成分的复杂性,砾岩可分为单成分砾岩和复成分砾岩。根据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可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底砾岩常位于海侵层序的底部,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代表了一定地质时期的侵蚀沉积间断。如河北唐山中元古界长城系底部石英岩质砾岩。层间砾岩整合地产于地层内部,不代表任何侵蚀间断。如中国北方寒武系和奥陶系的竹叶状石灰岩。
巨厚的砾岩层往往形成于大规模的造山运动之后,是强烈地壳抬升的有力证据。砾岩的成分、结构、砾石排列方位和砾岩体的形态反映陆源区母岩成分、剥蚀和沉积速度、搬运距离、水流方向和盆地边界等自然条件。这些对岩相古地理的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古砾石层常是重要的储水层,砾岩的填隙物中常含金、铂、金刚石等贵重矿产,砾岩还可作建筑材料。
在F.J.裴蒂庄的砾岩和角砾岩成因分类中首先按碎屑化作用和碎屑来源,把岩石分为4类,即外生碎屑的、火成碎屑的、压碎碎屑的和陨石的。外生碎屑又分为层外的和层内的,层外砾岩再按杂基多少进一步分为正砾岩和副砾岩。
正石英岩质砾岩主要由稳定性高的石英岩和少量的燧石、脉石英等碎屑组成,呈颗粒支撑,填隙物较少,常被硅质胶结。砾石分选性好、圆度高、粒度偏小,砾岩层厚度较薄。石英岩质砾岩常形成底砾岩,但也有明显是大陆成因的。岩屑砾岩的砾石成分大多属不稳定组分,如玄武岩、花岗岩、石灰岩等。岩屑砾岩一般厚度很大,砾石粒度较大、分选和圆度较差,反映出碎屑搬运不远,常常在盆地边缘或邻近沉积区快速堆积而成。岩屑砾岩多数是大陆成因的。纹层状砾质泥岩含有稀散砾级碎屑,其中杂基具纹层,纹层在较大的砾石处上凸和下凹。这种岩石常与冰碛岩共生。若分散的砾级碎屑嵌入无纹层的杂基中,这种泥岩称为块状砾质泥岩,它主要是水下重力流沉积。若岩块具磨光面和擦痕,则说明为冰川成因。河流砾岩的砾石通常成分复杂,稳定和不稳定的岩屑均可出现,碎屑分选较差,圆度较低,长轴与水流方向垂直,砾石扁平面倾向上游,倾角一般为15°~30°,砾岩体底部常有冲蚀面。滨岸砾岩形成于滨海和滨湖地区,砾石成分单一,多为坚硬岩石,分选好、圆度高,长轴多平行于岸线方向,最大扁平面向海方向倾斜,倾角一般7°~8°;砾岩层通常呈薄的透镜体产出,常与石英砂岩共生。滨海砾岩有时含海生生物化石。按地质作用和形成条件,砾岩还有许多类型。发育在地形高差很大地区的黏度极大的泥石流,沿斜坡下滑而堆积,可形成泥石流砾岩和角砾岩。由河流携运的粗碎屑堆积在山前的山麓斜坡上,可形成扇砾岩和角砾岩。由冰川作用可形成冰碛砾岩和角砾岩。典型的冰碛角砾岩完全没有分选,砾石棱角尖锐,有的可具有典型的“丁”字形擦痕。
参见条目
- 矿物
带砾岩字词语
带砾岩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