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意思解释

经济地理学(economicgeography),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结构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探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其核心内容。经济学者把它看成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1.古代阶段以积累和拓展地域经济知识为主。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由于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开始从各方面观察并记述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和各种有关现象的分布情况。古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学》中,描述了当时欧洲人所了解的世界各地的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可说是西方最早的人文和经济地理志。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叙述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东汉史学家班固主编的《汉书》中的《地理志》和《食货志》,也记述了全国各地的山川、物产、户口、城邑、田制、赋役、仓储、漕运、农业、牧业、手工业、采矿业和市场。9世纪时,阿拉伯世界出现了区域性地志。同时,中国地方志的刊行也开始盛行,并附有地理图。14~17世纪,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生产、交通运输、商业中心和港口城市等的情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前身商业地理学的发展。

2.近代阶段1760年俄国科学家M.V.罗蒙诺索夫首先提出了经济地理学这个名称,指出研究国家经济必须结合地理条件来进行。1882年德国地理学家W.格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的基础的专门学科,它同以前出现的商业地理学相比,研究范围更为广泛,内容也比较系统化。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在大规模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地区经济开发的综合考察和经济区划工作中,也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内容。经济地理学从此成为一门较为系统的学科。

3.现代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促进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区位论和景观类型论研究逐渐成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地理学着重于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平衡、国土整治、环境保护、布局调整、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探讨社会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方向,并把协调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看作中心任务。经济地理学成为地理学中最为发达的一门分支科学。

分科

经济地理学根据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可分为综合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地理学3类。

综合(普通)经济地理学主要是对经济地理学中一些带普遍性的综合问题和基本理论、方法论等问题进行规律性研究,如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远景需求及进行地区间平衡的可能性、生产布局的一般规律和原则,经济活动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经济地理学方法的革新、经济地理学史等。

部门经济地理学按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专门的研究,有以下分支:

①农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农业活动的地域差异和变化,而土地利用一向是农业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②工业地理学。主要通过对影响工业生产地域布局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分析,来研究各工业部门的布局规律、工业地域综合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等。

③交通运输地理学。主要研究各种不同类型运输业的地域布局,包括运输枢纽和综合运输网的布局、运输活动和地理因素的空间联系,客流和货流的形成,流向和流量的分析,运输枢纽和腹地的关系,运输区划及其变化等。

④商业地理学。主要研究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布、运输条件、贸易和市场等商业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部门经济地理学也可根据第一产业(采矿、农业、森林采伐、水产捕捞、能源开发)、第二产业(加工制造)、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旅游、服务等)和第四产业(包括金融、保险、新闻出版、科技研究和信息以及行政管理部门)的划分而进行研究。此外,历史经济地理、旅游经济地理、经济地图等专门研究,也属于部门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

区域经济地理学以范围明确、具有某种程度经济完整性的区域为单位,大至全世界和一洲、一国,小至一县一区,研究区域内的生产布局、地域经济结构特征和生产的地域体系等。

带经济地理学字词语

带经济地理学字成语


上一字:农业地理学
下一字:文化地理学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