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印廷-罗伯逊效应意思解释

坡印廷-罗伯逊效应( Poynting-Robertson effect ),光压使尘粒沿螺旋轨道缓慢落入太阳的一种效应。它起因于质点对辐射的吸收和发射。1903年坡印廷在讨论物体在辐射场中的运动时最先指出这种效应的存在,1937年罗伯逊用相对论导出并改进此效应的理论,因而得名。相对于太阳静止的小球体(半径b,截面σ=πb2),受到光压力为f=σE/c(E为辐射流密度,c为光速)。当小球体绕太阳公转(速度的径向分量Vr、切向分量Vθ)时,受到光压的相应分力为:

光压径向分力 fr与引力反向,为斥力;而切向分力 f θ与运动方向相反,使物体减速。光压作用的一个结果是把微小尘粒(质量 m< 10 -14克)排斥出太阳系;另一结果是使比较大的颗粒( 10 -14≤ m≤ 106克)沿螺旋轨道逐渐落向太阳。离太阳 r 天文单位处的尘粒,在时间 t=7.0× 10 6 bρr2年后便会落到太阳上(式中 ρ为尘粒的密度)。例如,小行星区1毫米大小的尘粒在6,000万年后都落到太阳上。 太阳风等离子流对尘粒也有类似 效应。 坡 印 廷- 罗伯逊 效应在研究太阳系演化中有重要作用,也被用于解释彗星现象和恒星的有关问题,但在大尺度星际云或星系演化中,这种 效应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带坡印廷-罗伯逊效应字词语

带坡印廷-罗伯逊效应字成语


上一字:火星极冠
下一字:阿尔文学说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