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轨道要素意思解释
行星轨道要素,行星运动的开普勒第一定律指出:行星在绕太阳的平面上作椭圆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为了决定行星在任何时刻的位置就需要六个相互独立的量,其中五个决定轨道椭圆的空间位置,一个决定行星在某一特定时刻在轨道上的位置。这六个量称为行星的轨道要素或轨道根数。
习惯上这六个量是按如下方法选取的:
①轨道倾角i它是行星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i可以由0°变到180°,它的取法决定于行星运动的方向。如果行星是顺行的(它运动的方向和地球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向相同),i便在第一象限内;如果行星是逆行的,i的值便处于90°与180°之间。
②升交点黄经Ω升交点是行星轨道与黄道的交点之一。在这一点上行星由南到北穿过黄道(经过这一点时行星的日心黄道纬度由负变正)。升交点黄经就是从太阳看来春分点Υ方向到升交点方向的角度。
以上两个量决定行星轨道平面在空间的位置。这个平面的位置也可以用别的量来表示,例如轨道极点的黄道(或赤道)坐标。这个极点按右手定则选定,也就是说,它同行星绕日运行的角动量矢量的方向一致。
③近日点角距ω轨道椭圆长轴靠近太阳的端点叫近日点(另一个端点叫远日点)。近日点角距是从升交点到近日点两个向径的夹角(或轨道长径同轨道平面和黄道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度),它决定椭圆长轴的方向。有时它可由Π=ω+Ω来代替,Π不很确切地被称为近日点黄经。
④轨道的半长径a有时也称为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这个量决定行星轨道的大小。它常以地球轨道的半长径作为单位,称为天文单位。
⑤偏心率e是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径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如果e=0,轨道就是圆。
行星轨道要素
偏心率e还常常用偏心角φ代替,该角按下式计算:
sinφ=e。
⑥行星经过近日点的时刻ττ可以取为行星任何一次经过近日点.的时刻。它有时还以任一时刻t的平近点角M=n(t-τ)代替。n是行星的平均运动,n=2π/T,T是行星运动的周期,它不是轨道要素,而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由半长径a惟一确定。当长度单位取为天文单位,时间单位取为年的时候,T≈a3/2。更精确些的表示是:
其中 m ⊙为太阳质量, m ⊕为地球质量, m为行星质量。
由于摄动(其他行星引力的影响),各行星的轨道要素在缓慢地发生变化(见摄动理论)。上表列出历元为1980年12月27.0日的行星轨道要素。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列出的是平均轨道要素,其他五个行星列出的是吻切轨道要素。吻切轨道是一种瞬时轨道,它相当于行星在该时刻开始只在太阳引力的影响下运动(而不再受其他行星的摄动)所能具有的轨道。
带行星轨道要素字词语
带行星轨道要素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