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意思解释
黄浦江(汉语拼音:Huangpu Jiang;英语:Huangpu River),长江入海前接纳的最后一条支流。上海市境主要河流,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古名东江。上源为拦路港,主源来自淀山湖,过松江后始称黄浦江。
3世纪以前,黄浦江流程很短,向南于杭州湾入海。后几经改道,流向折向东北,流程随之延长,至15世纪前后渐趋稳定,方形成今黄浦江。全长114千米。在市区汇合苏州河,至吴淞口入长江。因有长江和淀山湖及稠密河网调节,故水源足而水量丰,全年水位变化较小,具航运、灌溉之利。江宽约400米,闵行处宽约320米,至吴淞口增至800米。由于潮汐影响,河口段受含沙量较大的长江潮水倒灌的影响,易于淤积,致使下游近河口段稳定性较差。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多次凹岸及航道疏浚,河道渐趋稳定。同时,潮汐拓宽并加深了黄浦江河槽,形成优良的通海内河。涨潮时河深可达9米多,落潮时约6米,1万~2万吨级轮船可直达上海港内各深水泊位,使上海港成为中国优良港口之一。
黄浦江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两岸分别形成了举世知名的外滩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等上海重要地标。
黄浦江上游接纳太湖流出的诸河,是太湖向东海泄水的主要通道,现时78%的太湖入海径流通过黄浦江排入东海,主要有淀山湖、太浦河、红旗塘、上海塘等四大主要水系。
主要支流包括吴淞江、蕰藻浜、川杨河、淀浦河、大治河、斜塘、园泄泾、大泖港。浦东、浦南地区临海,以川杨河、大治河、金汇糖、紫竹塘等河道引黄浦江水灌溉当地土地。
黄浦江市区段水深10米左右,最深处17米左右,曾是上海航运业的核心水道,有著名的十六铺码头。如今其航运地位逐渐被深水海港取代,不过巨潮港(奉贤西北部)至吴淞口段航道深度仍维持8.2米以上,松浦大桥以下常年通行3000吨级海轮,2万吨级海轮可抵吴泾,5万吨级海轮可通过徐浦大桥。
黄浦江在松江以上也被称为“拦路港”,在下游曾被称为黄歇浦,春申江,有说法认为是因为上海曾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历史上黄浦江曾是吴淞江(苏州河)的支流,经过明代“黄浦夺淞”之后,苏州河反而成为了黄浦江的最大支流。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
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控制范围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两侧岸线长度约85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74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内设核心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分为中心段、南延伸段和北延伸段,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和徐汇等6个行政区。
黄浦江上的桥
黄浦江水深港阔,是上海的主要通海、通江、内河航运干线,因而建桥不易。清代黄浦江形成“长八渡”,1930年代就有建桥动议,但始终无法实施。1970年代配合上海石化工程,建成第一座黄浦江大桥——松浦大桥。该桥系多孔钢桁梁公铁两用桥,但建桥时没有预见到未来通海航道会向黄浦江上游延伸,桥下净通航高度仅10米。1980年代,南浦大桥开工,系单孔双塔斜拉桥,一跨过江。此后黄浦江上的大桥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
- 杨浦大桥 斜拉桥
- 南浦大桥 斜拉桥
- 卢浦大桥 拱桥
- 徐浦大桥 斜拉桥
- 闵浦大桥 双层斜拉桥,上层S32公路下层普通公路
- 奉浦大桥(东桥)连续梁桥
- 闵浦二桥(独塔双索斜拉桥,上层公路下层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
- 松浦大桥(钢衍架双层公铁桥,上层G320公路下层沪杭铁路金山支线)
- 松浦二桥 连续梁桥,G15(原A5)公路桥
- 松浦三桥 连续梁桥
- G1501(原A30)公路桥
- 沪杭铁路桥
- G60(原A8)公路桥
- 朱枫公路桥
- G50(原A9)公路桥
- 沪青平公路桥
穿越黄浦江的隧道
- 外环隧道
- 长江西路隧道(在建)
- 殷行路隧道(规划)
- 嫩江路隧道(规划)
- 翔殷路隧道
- 周家嘴路隧道(规划)
- 军工路隧道
- 江浦路隧道(规划)
- 大连路隧道
- 新建路隧道
- 延安东路隧道
- 外滩观光隧道
- 人民路隧道
- 复兴东路隧道
- 陆家浜路隧道(规划)
- 西藏南路隧道
- 打浦路隧道
- 宛平南路隧道(规划)
- 龙耀路隧道
- 上中路隧道
- 罗秀路隧道(规划)
- 虹梅南路隧道(规划)
穿越黄浦江的地铁
- 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
- 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两次过江)
- 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二期过江)
- 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
-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
-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
- 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过江)
-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二期过江)
- 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在建)
- 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在建)
-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规划)
- 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规划)
带黄浦江字词语
带黄浦江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