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战争意思解释
核战争(英语:nuclear war),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简称核战。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
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在核武器历史上,仅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是实际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
历史
早期
核战争的历史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说起,当时的纳粹德国在欧洲的闪电战等军事行动令美国人担心纳粹德国及意大利将攻下欧洲,最终入侵美国本土,于是积极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来控制纳粹德国扩张,尽管德国也在秘密研发核武,并在1945年德国战败前几个月开始提供铀予日本,加上研究进度受挫,而美国则在曼哈顿计划中抢先发展出原子弹。最后虽然由于德国投降而没有用于纳粹德国,但在大战末期为避免美军在攻占日本本土时出现重大伤亡,美国在大日本帝国的广岛及长崎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投降以结束战争。
核子武器在二战末期被首次使用,美国为了迫使最后轴心国日本投降,尽快结束二战,于是在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这是核武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
美国已可以掌握核武器技术,为令日本投降,于广岛及长崎投下原子弹,两市几乎完全被毁灭。这使世人惊觉大规模杀伤力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让很多国家纷纷发展大规模杀伤力武器,以使自己跻身至“世界强国”之中。
冷战
核武器由两个敌对的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拥有绝大多数的核武器,让核战争有爆发的可能。
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历史上人类从未如此近距离的站在核战争爆发的边缘。
珍宝岛事件是指中国和苏联因珍宝岛的归属问题于1969年3月间在岛上发生的武装冲突。发生珍宝岛事件后,苏联明确发出先发制人和核打击的威胁,这也是人类史上第二次全面核战争威胁。
人们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后开始极为重视核武器带来的后果,并担心核战争一旦爆发整个世界都会被毁灭,于是核武大国美国、苏联和当时另外一个拥有核武的国家——英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后便开始积极进行协商制定《核不扩散条约》相关细节的讨论,到1968年美国、苏联和英国便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当时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同时都处在敌视对立状态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没有签署此条约,直到1992年邓小平和江泽民才同意签署此条约。与同在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的中国一样,长期坚持在美国和苏联的对立中保持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主义的法国也在1992年才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
1990年代,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都放慢核武器的发展脚步,并且宣布暂停本国的核试验,但印度、巴基斯坦及朝鲜等国家却依然积极发展核武器。朝鲜在2003年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
2022年1月3日,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共同发布了五个核武器国家领导人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
影响
核武的辐射、冲击波和产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力和破坏作用以及所造成大面积污染,可以使整个人类世界被它毁灭。核爆后的尘埃带来“核冬天”及核子末日,最终将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
在二十一世纪各国对于核战争的应对体系中可以得知,当核战争到来时,各国的防御体系可以提前得知导弹的发射并通知群众,遭受核打击的目标如果可以在爆炸前躲入人防地下工事中并关闭对应舱门,只要不位于爆点中心半径一百米内且工事质量合格,并所用核弹当量没有非常的大的前提下,理论上这些设施可以保证大部分人类的长期存活(核武器当量为当前有核国家常规储备的级别),但仍然会受到辐射的影响。不过最主要的问题仍是物资补给以及善后工作。
带核战争字词语
带核战争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