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意思解释

文渊阁(汉语拼音:Wenyuan Ge;满语:ᡧᡠ ᠰᠣᠩᡴᠣᠨ ᠠᠰᠠᡵᡳ,穆麟德:šu songkon asari;英语:Wenyuange Library),明清两代宫廷内藏书楼。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在奉天门东建文渊阁。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又在宫中内阁之东建文渊阁。

永乐十九年(1421)选取南京文渊阁书运送北京,初藏于左顺门北廊,宣宗宣德时藏书有2万余部,近百万卷,英宗正统间移贮文渊阁,大学士杨士奇等编有《文渊阁书目》。

明末文渊阁被焚,大部分宫廷藏书遭毁。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清政府派官员考察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仿该阁规制在北京宫廷内文华殿后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于乾隆四十一年建成。皇帝每年经筵讲学后,在这里赐茶给经筵讲官。乾隆四十七年《四库全书》第一份写成后贮藏于此,被称为“文渊阁《四库全书》”。管理该阁的官员,除兼衔大学士外,还有领阁事、提举、直阁事、校理、检阅等。

阁外观两层,其下层又分为两层。开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每层各6楹。该阁所藏《四库全书》凡103架。此外还藏有《古今图书集成》12架。

1932年,故宫博物院委托梁思成、刘敦桢维修文渊阁;此后七十多年未经修缮。

自2013年4月29日开始,文渊阁对外开放,但观众不入室内参观。

清代官制

清朝职官制度,文渊阁与国史馆、经筵讲官、起居注馆同属于翰林院体系之从属机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上谕:“方今搜罗遗籍,汇为《四库全书》,每辑录奏进,朕亲批阅厘正。特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弆之,以充册府而昭文治,渊海缥缃,蔚然称盛。第文渊阁国朝虽为大学士兼衔,而非职掌,在昔并无其地。兹既崇构鼎新,琅函环列,不可不设官兼掌,以副其实。自宜酌衷宋制,设文渊阁领阁事总其成,其次为直阁事,同司典掌,又其次为校理,分司注册点验。所有阁中书籍,按时检曝,虽责之内府官属,而一切职掌,则领阁事以下各任之,于内阁、翰、詹衙门内兼用。其每衔应设几员,及以何官兼充,著大学士会同吏部、翰林院定议,列名具奏,候朕简定,令各分职系衔,将来即为定额,用垂久远。”

由大学士舒赫德召集吏部及翰林院研议商定文渊阁官制职掌与管理章程,设文渊阁领阁事三人、文渊阁直阁事六人、校理十六人、检阅八人、内务府司员四人、笔帖式四人。

参见条目

四库七阁

带文渊阁字词语

带文渊阁字成语


上一字:四库七阁
下一字:秘阁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