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学意思解释

比较经济学(汉语拼音:Bijiao Jingjixue;英语:comparative economics),对不同经济制度、不同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经济管理和决策方式进行对比研究的经济学分支学科。通过比较分析、衡量优劣 、 判明利弊 、总结经验,作为一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制定有关经济政策的依据。

内容

比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比较经济学的性质、历史和方法论;经济制度比较理论,包括经济体制划分的标准和分类,不同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国家的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利弊比较等;经济结构比较理论;经济政策比较理论;经济增长比较理论;经济机制与模式的比较理论等。

发展

比较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感到有必要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比较经济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①30~40年代。比较经济学的产生时期。比较重要的经济学家和代表著作有:A.C.庇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J.A.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A.P.勒纳的《统制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

②5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一些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的产生,为比较经济制度和比较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把一国的有利条件同外部的有利条件结合起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于一国的有利经济发展的道路,不仅进行横向的比较,而且进行纵向的比较。

③60年代后期,西方主要国家发生停滞膨胀;少数发展中国家发展迅速;许多最贫困国家发展缓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扩大;苏联和东欧国家实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开始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把不同经济模式,不同经济发展道路的研究和不同经济政策目标、不同福利水平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较重要的经济学家和着作有:S.库兹涅茨的《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W.W.罗斯托的《这一切如何开始:现代经济的起源》、E.F.丹尼森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九个西方国家的战后经历》、L.G.雷诺兹的《经济学的三个世界》。

带比较经济学字词语

带比较经济学字成语


上一字:发展经济学
下一字:劳动价值论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