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学派意思解释
边际效用学派(汉语拼音:Bage;英语:Starling),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学派。简称边际学派。边际学派是作为资产阶级传统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奠基者是英国的W.S.杰文斯、奥地利的C.门格尔和法国的L.瓦尔拉斯。他们以不同的术语论证了同一思想: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也是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1884年,F.von 维塞尔把这个效用称为边际效用,以后人们沿用了这一术语。19世纪80、90年代,逐渐形成以心理分析为主的奥地利学派和以运用数学方法为特点的瑞士洛桑学派,前者以维塞尔、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后者以帕雷托为代表。在美国,边际学派的代表是J.B.克拉克。
理论
边际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主张抽象演绎法。他们把人的欲望和欲望的满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把单独的个体经济看作复杂社会经济的缩影,认为经济活动中个人行为的最高原则是以最小代价追求最大限度的效用。他们所分析的是孤立个体为追求个人欲望满足而适当处理有限资源的关系时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所支配的行为。由此,他们在自由竞争和私有制前提下,引申出被认为适用于各种经济发展条件的普遍经济规律。
理论基础
边际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学派以主观价值为基础,曾提出多种分配理论,主要有柏姆-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维塞尔的“归属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论”。边际生产力论是边际学派最具代表性的分配论。按这种理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的,同商品的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类似,劳动的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息是由劳动和资本的最后生产力,即边际生产力决定的。利润是动态经济范畴,是由于新技术发明等原因,产品价格在支付工资和利息之后的余额。这种理论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
影响
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现代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边际学派的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计量学中大大发展。边际学派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在新古典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中都受到重视和宣扬。
带边际效用学派字词语
带边际效用学派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