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意思解释

生态经济学(汉语拼音:Shengtai Jingjixue;英语:Ecological Economics),研究生态与经济两者关系,并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学科体系划分中,隶属于应用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它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子系统交叉结合形成,因此同时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两种客观规律的要求,并受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两种客观规律作用的制约。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博尔丁首次使用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该学科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它的存在,使生态经济学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决定了生态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学科基本特色的形成。在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范畴的建立上,如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形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平衡是由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协调形成的复合平衡,生态经济效益是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形成的复合效益;在生态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和学科基本特色的形成上,生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生态与经济双重存在的原理,生态与经济整体统一的原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原理和生态、经济、社会3个效益统一的原理等,无一不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建立的基础。生态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包括它的整体性特点、综合性特点、协调性特点和持续性特点等,也无一不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基础而形成的。

生态经济学研究具有广阔的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和指导实践的作用覆盖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领域,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也贯穿了从生产到分配、到流通、又到消费的经济再生产全过程。由此也决定了生态经济学具有全面的学科分类体系,包括理论生态经济学,各种部门生态经济学和多种专业生态经济学。由此也就决定了它在指导现实经济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中既包括国家战略指导思想的建立、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包括各种具体对策和措施的形成。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由经济学家许涤新于1980年倡导建立的。它在当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0余年来,人口迅速增加,经济迅速增长。由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论作指导,产生严重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代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需要,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同时,中国具有古代朴素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并且它的产生也反映了科学发展从古代单一“哲学”,走向学科多分支和专门化,又走向当代学科之间交叉结合,形成新学科的必然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经济学建立至今,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生态经济管理学的初步基础。在国家宏观和微观生态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建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资源利用新方针的形成,进行生态省市县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提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改革,把中国的经济改革放在受自然和经济两种规律的指导,使之既能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更稳妥的基础上。

带生态经济学字词语

带生态经济学字成语


上一字:生态农业
下一字:重商主义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