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意思解释
拔罐(汉语拼音:Baguan;英语:Cupping),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名火罐气、吸筒疗法。以罐为器,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以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肤郁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罐的质地、形式多种多样。
排气方法
火罐:利用火力排去罐内空气,使罐内产生负压。
水罐:利用煮水法排去竹罐内的空气,产生负压。
抽气罐:利用仪器抽去罐内的空气,产生负压。
拔罐形式
闪罐:火罐吸拔后马上拔下,反复数次,至局部潮红为止。用于局部肌肤麻痹的患者。
走罐(滑罐):即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其法选用较大的罐子,罐囗须平整光滑,并涂油少许,先将罐子拔上,然后用力将罐子上、下、左、右来回拉移三至五次。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
留罐:吸拔后留置一段时间,约5至20分钟,根据病人的体质,耐受能力以及病情的不同而决定。
综合运用
药罐:用药水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盛贮药液。
针罐:针刺穴位上在留针的过程中,在针刺的部位加拔罐子。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刺破皮肤表面,点刺出血后加拔罐子的一种方法。
适用范围
拔罐法适用于风湿痹痛、腹痛、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病、软组织损伤、目赤肿痛、麦粒肿、丹毒等,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
禁忌
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注意事项
患者宜采取躺卧姿势,切不可乱动以免罐子由身上坠落。
罐子宜拔于皮肤平滑之部位,应避免有皱襞,突起,尤其是有骨头的部位,最适于拔火罐的部位是肌肉脂肪层厚、血管较少之处。男子之前胸部、女子锁骨下部、乳房下部、男女之背、腰部皆适于拔火罐。肥胖者、脂肪过多者拔于肩胛骨、侧胸部皆可,需要时可拔于臀部,大腿及其他部位。
保护患者,勿使着凉,避免吹风。
向下取罐子时,为避免疼痛宜用一只手使罐子倾斜,用另一只手压迫罐子对侧之皮肤,使之形成一个空隙,空气由此得以入于罐中,此时罐子之吸引力立即消失而坠落,如今患者自行皮肤收缩亦很易使罐子坠落
若于同一部位重复拔火罐时,必须选择未拔过的空隙地方施行。
带拔罐字词语
带拔罐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