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意思解释
国民经济(汉语拼音:Guomin Jingji;英语:National Economy),一国经济活动以及与经济活动直接联系的社会活动的总体,但并非这些活动的简单加总,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形成的有规律运动的整体。它包括众多的部门和单位,且这些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构成了国民经济的网状关系,由此形成全部商品和劳务相互交叉、相互转化构成的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这个运动过程按顺序可以分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4个环节。生产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许多部门;交换包括国内和国际经济中所有销售、购买、运输和储存等活动;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阶段,其中包含多种分配形式和分配手段;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等。此外,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等,虽然本身不是经济部门,但其存在和发展对经济部门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些部门也被纳入国民经济体系之中。
运行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自身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这是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主体也有同样的自我调节作用。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些基本问题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市场机制解决。实现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运动,首先要靠价值规律,借助于市场机制,尤其要借助于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是有限的,任由市场机制自我调节会产生消极作用,而且中国的市场机制本身还不健全。这就要求政府进行国民经济管理,政府必须作为全社会的代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意识的必要的干预和调节,完成市场机制不能完成的任务,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克服市场机制产生的消极作用,并不断规范市场,使市场机制更加健全和完善,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健康、高效运转。
发展战略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是一国对一个相当长历史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过程所作的全局性的筹划,是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精神文明和人民生活等重要方面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及其大政方针。
中国的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它规定了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其要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技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1981~200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在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力争使国民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国民经济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是1978年年底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发展战略,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000年年底,这一战略已经基本胜利完成;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
核算体系
若要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就必须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系统描述,这就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在国家生活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有效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提高人们了解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能力,从而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世界上曾同时存在过国民账户体系(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前者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后者产生于苏联和东欧等计划经济国家。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历史实际上是从MPS向SNA过渡的历史,经历了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和在SNA体系下的发展3个阶段。
1984年以前是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1952年,刚成立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1956年,中国国家统计局派团对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曾一度陷入停顿状态。“文化大革命”之后,这项工作又陆续恢复并进一步发展。
1985~1992年是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阶段。1985年,中国开始进行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987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投入产出表;1992年,开始编制SNA体系的资金流量表。与此同时,从1984年起,中国开展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设计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92年确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通常称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开始分步试行。这一方案采纳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MPS体系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的混合性体系。
1993年以后是在SNA体系下的发展阶段。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取消MPS体系。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中国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系统的修订,取消MPS的核算内容,清理基本概念,修订基本框架,调整有关表式的指标设置,并于2002年颁布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SNA体系是从国民经济总体出发,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对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进行综合考察和统一核算的制度。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5套基本核算表、1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组成。5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1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2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宏观调控
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固有的缺陷,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市场以外的力量进行必要的干预,其中最重要的干预手段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主体、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要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预测、计划、干预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宏观调控的一般目标主要包括:①经济增长,即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各年份之间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率较小。②结构优化,既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的优化,又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投资结构、商品供求结构等的协调与合理化。③总量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数量上大体一致。④充分就业,具体而言有两层含义,一是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有就业机会,二是已就业的劳动者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⑤国际收支平衡,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应保持基本平衡。
为了实现上述的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需要借助一定的调控手段和经济政策。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①计划手段,具体可分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②经济手段,主要是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和工资等经济杠杆。③法律手段,具体分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两个方面。④行政手段,主要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和规定等行政方式,是对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一个补充。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主要有:①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②货币政策,具体可分成均衡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③产业政策,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④收入政策,包括政策目标选择和具体实施措施两个部分。
微观基础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这些微观经济主体就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
企业是国民经济微观基础重要的构成部分,从现代企业的一般特征来看,企业是产品及劳务的生产经营单位,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企业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生产要素结合的组织形式,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又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一个生产和经营组织要成为企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它必须是该组织内各当事人经济权利的集合。②这种经济权利的集合是在一定制度安排下实现的,并在内部分工基础上形成职权划分和协作关系。③它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变为独立的微观经济主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中国的农户具有了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的农业经济实体。农户不仅仅向国民经济提供农产品,而且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向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户也是现阶段国民经济微观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在收入选择和消费选择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居民不仅仅是消费者,也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供给者,是国民经济实物循环和价值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居民逐渐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微观经济主体。
产业布局
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各个子系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按照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可以把中国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按照两大部类分类法可以分为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按照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和渔业等;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印刷、家具、制革等工业部门;重工业包括冶炼、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按照西方三次产业分类法,可以划分为由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狩猎业和渔业等直接从自然界取得资源的第一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等对第一产业成果进行加工的第二产业,以及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运输、电信、房地产、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和其他服务业等从物质生产部门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三产业。按照产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幼稚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等。按照生产要素分类法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过渡,最后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
区域布局
国民经济从空间分布上看是各个地区经济的有机整体,按照行政区划地区经济包括省区经济、地市经济、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除行政区划外,国民经济还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形成不同核心、不同层次、相互交叉的经济网络。中国的国民经济整体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大的部分,由于不同的地理、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基本上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从西向东依次升高的局面。由于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跨省市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经济区、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区、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经济区等。还有以流域划分的经济区域,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等。
所有制结构
从所有制结构上来看,不同国家国民经济的所有制都不是单一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国家所有制。中国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除了极个别的城乡个体工商业之外,已经改造成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程的推进,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渐产生、发展、壮大。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145.1万个,就业人员9643.8万人;工业个体经营户532.3万户,就业人员2565.8万人。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3万个,占2.1%;集体企业15.2万个,占10.5%;私营企业94.7万个,占65.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5.9万个,占4.1%;外商投资企业5.5万个,占3.8%;其余类型企业20.8万个,占14.3%。在工业企业法人单位就业人员中,国有企业及国有独资公司占13.3%,集体企业占7.6%,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占21.3%,私营企业占35%,其余类型企业占22.8%。
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不占绝对优势,但是,国有经济仍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支骨干力量,主导着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户数仅占11%,但销售收入占35%,实现利润占45%,上缴税金占57%。200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6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29.6%,超过同期集体企业利润的增幅(25.2%)、接近股份制企业利润的增幅(35.1%)。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名单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349户,占69.8%;实现年营业收入14.9万亿元,占500强企业收入的85.2%。同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249家,占49.8%,实现营业收入5.09万亿元,占66.7%;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07家,占61.4%,实现营业收入6.59万亿元,占87.4%。
带国民经济字词语
带国民经济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