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肿瘤意思解释

肠道肿瘤( tumors of intestine),发生于小肠和大肠的一组良性及恶性肿瘤的统称。临床表现因肿瘤的性质和部位而异。良性肿瘤可无症状或症状很轻,恶性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延误诊断。肠道肿瘤中小肠肿瘤的发病率较食管、胃和大肠等部位为低。

小肠肿瘤

发生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等部位的肿瘤。发生率占胃肠道肿瘤的3%~6%,占全身肿瘤的0.2%左右。发生在任何年龄,50~70岁多见。

临床表现

腹痛、出血、肠梗阻、腹部肿块及体重减轻等。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故难以早期诊断。小肠X射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推进性双气囊小肠镜、胶囊内窥镜、选择性血管造影、CT等检查方法,对诊断有帮助。剖腹探查可获得最后诊断。

治疗

早期外科手术是理想方法。良性肿瘤中肠间质瘤、腺瘤及纤维瘤都有发生恶变的可能,应及早切除,若无严重并发症,手术预后良好。恶性肿瘤常因难以获得早期诊断,当明确诊断时多数已有转移故预后较差。采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作为辅助治疗。

大肠良性肿瘤

发生在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等部位的良性肿瘤。较小肠良性肿瘤更为多见。肿瘤可呈单个发生,也可呈多发性。

腺瘤

或称为息肉状腺瘤、腺瘤性息肉,是大肠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好发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常为多发、有蒂。癌变的可能性随着腺瘤的增大而增加。无临床症状,表现为少量便血、腹泻,少数患者腹痛。X射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检查可诊断。常通过结肠镜进行高频电流切除,但对直径大于4厘米、蒂宽的腺瘤或已明确有癌变的腺瘤以手术切除为宜。

乳头状腺瘤

又称苔藓样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比较少见,易癌变。主要症状:腹泻和出血、无力、体重下降甚至电解质紊乱。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及X射线钡剂灌肠检查,较易发现。宜手术摘除。

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肠黏膜溃疡在愈合的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的息肉。常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常为多发性,体积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外形不规则,有时呈桥状。

错构瘤

即珀茨–杰格斯综合征,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少见病。该综合征除在胃肠道有广泛分布的息肉外,在口周、唇、手足等部位可有色素沉着。息肉的组织结构为错构瘤。极少发生癌变,一般无临床症状,故主张保守治疗。

大肠恶性肿瘤

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癌、鳞状上皮癌、类癌、肉瘤(肠间质瘤、纤维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淋巴管肉瘤、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其中以结肠直肠腺癌最为多见。

平滑肌肉瘤主要发生在直肠,临床表现为便血,或由于部分梗阻所造成的排便困难,治疗以根治手术为宜;恶性淋巴瘤比较少见,可原发于结肠或直肠,亦可为全身恶性淋巴瘤的一部分,好发于盲肠,其次为升结肠。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腹部肿块、大便习惯改变、腹痛、发热、贫血和消瘦等。预后较差。常采取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药物等综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为罕见。

带肠道肿瘤字词语

带肠道肿瘤字成语


上一字:结肠直肠癌
下一字:肠套叠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