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过敏症意思解释
花粉过敏症( pollinosis ),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我国民间早有所谓“热伤风”之珍断,意既在夏秋季节,天气炎热的时候,病人可以突然出现呼吸道的卡他症状,这是我国对花粉过敏的早期观察与描述。在自然界中,植物花粉的传播方式可分为风媒花和虫媒花两类,由于花粉产量多、体积小、质量轻、容易借风力传播;所以,风媒花是造成花粉症的主要花粉。
该症在美国人群发生率约5%,有的地区高达15%;中国调查宁夏某地区发现该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4.9%。花粉症属于盖尔和库姆斯二氏分型的第Ⅰ型变态反应。
致敏原
中国北方的主要致敏花粉为蒿属(Artemisia)花粉,其他具有重要性的植物有藜科、禾本科植物及葎草、蓖麻等。南方地区除蒿属花粉外,还有苋、藜、木麻黄、苦楝的花粉等。豚草(Ambrosia)则是美洲地区的重要致敏植物,已蔓延到欧洲广大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已蔓延到中国,主要沿铁路线、海岸和河流扩散。在辽宁、山东、江苏等地已发现了不少豚草花粉症患者。
特点
①季节性,并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一致,有春季花粉症、夏季花粉症和秋季花粉症三类;②地区性,不同地区发病情况截然不同,患者若迁移到另一脱离了致敏花粉的地区,可能不经任何治疗症状自行消失。
临床表现
鼻炎,有鼻堵、鼻痒、连续打喷嚏、流大量清水样鼻涕等表现。支气管哮喘常突然发作,表现为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音,也可表现为结膜炎、眼痒、眼发红、流泪。花粉症发病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是区别于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其他鼻部疾病的主要鉴别点。
发病在春季,多为树木花粉致敏;发病在夏秋季,多为草类和莠类植物花粉致敏。用花粉浸液皮内试验来证实。阳性表现为局部红晕和风团。只有当病史和皮肤试验的结果相符时,才有诊断意义。还可用花粉或花粉浸液进行鼻黏膜或结膜激发试验,若能激发出典型的花粉症症状和体征,便可确诊。
防治措施
花粉症症状虽重,但其发病期每年仅1个月上下,药物治疗能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去氯羟嗪(克敏嗪)、赛庚啶等,虽起效快、毒性低,但大多有嗜睡的副作用;第二代抗组胺药如特非那丁、阿司咪唑、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不但疗效好,而且基本上没有嗜睡的副作用。皮质类固醇,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虽有一定副作用,但用药时间不长。这类药物以口服为主,没有必要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也可与抗组胺药同时服用。也可配成溶液作为滴鼻、滴眼等。新的局部应用的类固醇药物倍氯米松疗效好。色甘酸钠有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的作用,但必须在发病前提前给药,因其口服吸收很少,故采用粉剂鼻腔吸入或1%~2%溶液滴鼻、滴眼。其他对症药物如1%麻黄素(滴鼻)、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口服)等,有哮喘的可应用茶碱类药物、沙丁胺醇(舒喘灵)、皮质类固醇等。
为了防止花粉症的反复发作,特别是为了防止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对多种花粉过敏、发作时间长,或已有支气管哮喘的,应采用脱敏疗法。其法是用致敏花粉浸液以小量渐增的方式进行注射,以提高患者对致敏花粉的耐受能力。耐受能力的提高可能是由于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它在血循环中可以捕获花粉抗原,与之中和,使其不能达到肥大细胞。同时,机体内IgE含量下降,这样可防止或减轻发作。
带花粉过敏症字词语
带花粉过敏症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