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林意思解释
次生林(汉语拼音:Cishenglin;英语:secondary forest),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其立地特点、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和起源与原始林、人工林不同。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与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于次生林。
次生林分布范围广,种类多,不仅可以生产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
类型
次生林可划分为多种类型。
①按发生时间分成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
②按发生地区分成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及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
③按经营措施分成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护型等。
④还可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有以生态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
次生林的经营措施应根据自然特征和经济条件(交通、劳力、产品销路等)选用:
①抚育间伐。科学地确定采伐木和采伐强度,为目的树种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②林分改造。是在密度小、经济价值低或病虫害严重的林分中全面或局部伐除原林分,再栽植珍贵树种,以调整林分组成,增加林分密度,提高林分生产力。
③抚育改造。是抚育间伐与林分改造相结合的一种经营方式。
④封山育林。利用树木自然繁殖能力恢复森林的措施。可分为全封、半封和轮封3种。封山期间禁止一切人为活动,开封片则允许在一定季节内进行林副业生产活动。主要用在交通不便和经营水平不高的地区。
带次生林字词语
带次生林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