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动物意思解释
森林动物(汉语拼音:senlin donɡwu;英语:forest animal),依赖森林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栖息、生存和繁衍的野生动物。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爬行类、两栖类、兽类、鸟类、昆虫以及原生动物等。森林动物种类繁多,种群数量大,分布范围广,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和生态价值都很高,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森林与动物的关系
森林植物繁多,成为动物的食物基础。森林的空间高大、结构复杂、生长周期长、更新调节能力强、群落较稳定,为动物饮食、栖息、隐蔽和繁衍提供了最优良的场所。森林遭到破坏,常导致动物种类和数量的锐减,有的濒临灭绝。森林动物的区系、种群分布、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均受森林类型的影响。但由于森林动物食性和习惯的差别,常在同一森林地带有着形形色色的动物种群;而同一种群类型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森林地带。寒带森林动物毛长绒厚,皮下脂肪发达;冬季毛色变白;产仔和哺育幼仔都在生长季节,入冬时幼仔已能独立生活。也有些森林动物具有冬眠不食或向暖地迁移的习性。热带、亚热带森林动物一般是毛短、稀疏,皮下脂肪较少,交配、产仔不受季节限制;毛色光彩斑斓。同一类型的森林动物,在温暖地区体型较小,在寒冷地区则体型较大,而其尾、嘴、四肢和耳较温暖地区为短。从毛色看,温暖地区黑色增多,干旱地区红色、黄褐色增多,寒冷地区则色调单一。
生态地理分布
世界森林动物的分布依森林地理而变化,其种群数量由寒带、温带到热带逐渐增多。陆生动物中最大的如象、犀牛,最凶猛的如虎、豹,最进化的如猿、猩猩等都生存于森林之中。中国地域辽阔,森林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和青藏高原区3个自然区。季风区内又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五大温度带。依据森林植被的特点,结合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及生态地理动物群的关系,全国划分为8个森林动物群。
1.寒温带针叶林动物群(泰加林动物群)包括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地、松辽平原和新疆北端的阿尔泰山地。典型的代表动物有驼鹿(Alces alces)、驯鹿(Rangifer tarandus)、马鹿(Cervus unicolor)、狍(Capreolus capreolus)、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雪兔(Lepus timidus)、黄鼬(Mustela sibirica)、紫貂(Martes zibellina)、棕熊(Ursus arctos)、野猪(Sus scrofa)、黑琴鸡(Tetrao tetrix)、黑嘴松鸡(T.parvirostris)、花尾榛鸡(Bonasa bonasia)、雷鸟(Lagopussp.),交嘴雀(Loxiasp.)、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黄喉鹀(Emberiza elegans)及乌苏里蝮(Agkistrodon ussuriensis)等。
2.小兴安岭及长白山针阔混交林动物群包括长白山地、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及西部的山前台地和松嫩平原。主要森林动物有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紫貂、东北虎(panthera tigris)、梅花鹿(Cervus nippon)、斑羚(Naemorhedus goral)、狍、棕熊、野猪、松鼠(灰鼠,Sciurus vulgaris)、大山雀(Parus major)、花尾榛鸡及中国林蛙(哈士蟆,Rana chensinensis)等。
3.华北落叶阔叶林动物群包括燕山、太行山、吕梁山、秦岭北坡、伏牛山及沂蒙等地的小面积林区。由于长期农垦,森林几经破坏,仅有局部残存,森林动物极为贫乏。东北森林中常见的马鹿、梅花鹿、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等在本区的山地林区已甚罕见或只分布在局部地区,但出现了一些与南方共有的种类,如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等。其他兽类有狍、野猪、花鼠(Eutamias sibiricus)、灰鼠、狗獾(Meles meles)、猪獾(Arctonyx collaris)。
4.天山山地云杉林动物群主要为新疆的天山山脉,还包括阿尔泰山即北疆山地。主要森林动物有天山平(Clethrionomys frater)、红背平(C.rutilus)、狭颅田鼠(Microtus gregalis)等,多活动于森林边缘和森林中。林栖鸟类有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喜鹊(Pica pica)、灰蓝山雀(Parus cyanus)、旋木雀(Certhia familiaris)及多种柳莺等。活动于森林与草地间的食肉兽,有石貂(Martes foina)、伶鼬(M.nivalis)、猞猁(Felis lynx)和雪豹(Panthera uncia)。天山山脉的森林环境中出现一些北方型的种类,如旋木雀、攀雀(Remiz consobrinus)、马鹿、狍和红背平、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等。
5.青藏高山针叶林动物群包括祁连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等山地林区。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1,600~2,500米为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代表动物有熊猴(Macaca assamensis)、长尾叶猴(Presbytis entellus)、赤麂(Muntiacus muntjak)、鬣羚(苏门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金猫(Felis temmincki)、小爪水獭(Aonyx cinerea)、细纹噪鹛(Garrulax lineatus)等。在2,500~3,000米间山地的针阔混交林带,代表动物有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豹猫(Felis bengalensis)、青鼬(Martes flavila)、斑羚、橙腹长吻松鼠(Dremomys lokriah)、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杂色噪鹛(Garrulax variegatus)等。海拔3,000~4,000米山地为以云杉和冷杉为主的暗针叶林,代表动物有喜马拉雅塔尔羊(Hemitragus jemlahicus)、黑熊、麝及雪鸽(Columba leuconota)等。在祁连山及藏东山地的暗针叶林中,还有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为中国特产;雉类不少,常有雪鸡、雪鹑(Lerwa lerwa)及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等出没于当地林区。
6.西南亚高山针叶林动物群包括四川省西部、昌都地区东部、青海省南部山地及云南省北部山地,即横断山脉地区。以云沙河冷杉为主的针叶林带中珍稀的森林动物种类较多,如举世闻名的大熊猫(Ailuopoda melanolc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羚牛(Budorcas taxicolor)、白唇鹿、小熊猫、梅花鹿、鬣羚(苏门羚)、青羊、金猫、水鹿(黑鹿,Cervus unicolor)、云豹(Neofelis nebulosa)、猕猴(Macaca mulatta)、熊猴、藏马鸡(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白腹锦鸡(铜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红腹锦鸡(金鸡,Chrysolophus pictus)及角雉(Tragopansp.)等均产于此。其中大熊猫已列为国家珍稀动物的重点保护对象。
7.华中阔叶林动物群包括自四川盆地以东,沿长江而下的各林区,以及北至秦岭南坡,南至广东西江上游两岸的山地。本地区为南北动物区系的过渡地带,与华北及华南均无天然屏障,林栖动物仅有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长吻松鼠、小麂(Muntiacus crinifron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林麝(Moschus moschiferus)和野猪。代表动物大灵猫(Viverra zibetha)、豪猪(Hystrix hodgsoni)、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等也属于森林动物。
8.华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动物群包括云南及两广的南部、福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许多代表性的热带和亚热带动物,如滇南山地的鹦鹉(Psittaculasp.)、蟆口鸱(Batrachostomus hodgsoni)、犀鸟、阔嘴鸟、蜂猴(Nycticebussp.)、长臂猿(Hylobatessp.)、亚洲象(Elephas)、鼷鹿(Tralus javanicus)、原鸡(Gallus gallus)、绿孔雀(Pavo muticns)、飞蜥(Dracosp.)、蟒蛇(Python molurus)、滇螈(Cynops wolterstorffi)、黑蹼树蛙(Rhacophorus reinwardtii);闽广沿海地区的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笔尾村鼠(Chiropodomys gliroides)、果蝠、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鹊鹂(Oriolus mellianus)、红吸盘小树蛙(Philautus rhododiscus)、瑶山树蛙(Rhacophorus yaoshanensis);海南岛的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白臀叶猴(Pygathrix nemaeus)、坡鹿(Cervus eldi)、孔雀雉(Polyplectronsp.)、原鸡、海南树蛙;台湾的梅花鹿、台湾猴(Macaca cyclopis)、蓝鹇(Lophura swinhoii)、黑长尾雉(Syrmaticus mikado)等。此外,南海诸岛林丛中还栖息有红脚鲣鸟(Sula sula)等。
经济价值
森林动物具有直接经济价值,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森林动物是再生资源,可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丰富的皮、肉、毛、羽、骨、蛋、角等,用在衣、食、医药和工艺品等各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化到可以脱离早期直接利用野生动物皮、肉、毛、羽、骨、蛋、角的阶段,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更多地体现在间接经济价值方面。如娱乐观赏价值(狩猎、观赏、旅游),文化和美学价值(图腾、图案、诗歌、动画),科学价值(科研对象、实验动物、仿生学、环境监测),生态价值(食物链组成、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病虫害防治)。此外,森林动物具有伦理学方面的价值。应该认识到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生物世界群落的一部分,享有同人类一样的生存权利;所有物种是相互依存的,一个物种的损失可能对群落中其他成员具有深远影响;人类必须像其他物种一样生活在同一个生态范畴之内,努力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资源,为子孙后代多留下一些物种及其群落。这些伦理价值应当被普遍接受,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
保护、管理与利用
被保护的森林动物应该属于以下几类情况:面临威胁,种类和数量下降的物种;特有种;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双边或多边国际协议确定的物种。几乎所有森林动物都面临人类的威胁,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观点出发,所有的森林动物都应保护。但是,不保护数量众多的鼠和害虫等有害动物。森林动物的保护方法主要是:
1.个体保护。依照法律和法规,制止乱捕滥猎以及非法交易。
2.迁地保护(人工繁殖)。建立各种野生动物园、繁育中心、救护中心等,提供适合条件,建立人工种群。
3.就地保护。建立森林动物类型保护区、禁猎区、森林公园。无论哪种类型的保护区,只要保护森林和森林环境,其中的森林动物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
4.特别保护。对于濒危珍稀物种、需要特殊生存条件的物种以及长距离跨国迁徙物种,国家实行特别保护。根据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动物分为国家一级、国家二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大部分属于森林动物。
5.野外种群的恢复。森林动物保护的成功结果是恢复其野外种群。只有改善森林环境,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濒临绝灭的森林动物才有可能恢复其野外种群。如果种群数量少于免遭灭绝而必须维持的最低个体数量(最小生存种群数量),即使森林环境改善,也不可能恢复。
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监控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以及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以达到人类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动物管理的目的。人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动物数量越多越好。管理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国经历了“浪费和盲目破坏资源阶段”,仍然带有“大规模屠杀阶段”的痕迹,开始进入“保护和合理利用阶段”,努力方向是“恢复扩大野生动物资源,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森林动物管理的内容包括栖息地管理,种群管理,狩猎管理,贸易、动物交换管理等。
带森林动物字词语
带森林动物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