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创伤意思解释
胸部创伤(chest trauma),发生于胸部的创伤。在平时或战时都较常见,据估计约占全身创伤的1/4。在创伤死亡者中,约20%主要因胸部创伤所致。严重的胸部创伤者多数于现场或运送途中死亡,仅约2%送至医院时仍存活。故及时而正确的现场急救处理以及完善而有效的转送系统至关重要。平时胸部创伤多见于工矿、交通、建筑等事故或自然灾害。战时胸部创伤发生率较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发生率占总伤员的80%,在阵地上因胸部创伤死亡者要占到25%。
分类
有以下3种。
按致伤原因和伤情分类
可分为:①闭合性胸部损伤。是胸部受暴力撞击或挤压所致的胸部组织和脏器钝性损伤,胸膜腔与外界大气不直接相通。②开放性胸部损伤。损伤穿破胸膜,使胸膜腔与外界相通,造成气胸、血胸或血气胸,有时还可穿破膈肌或伤及胸腹内脏器。
按损伤程度分类
①胸部非穿透伤。只伤及胸壁,而胸膜或纵隔完整无损。②胸部穿透伤。损伤穿通胸膜腔或纵隔。
按伤道情况分类
①胸部贯通伤。损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常伴有内脏损伤。②胸部盲管伤。伤道只有入口而无出口,往往有异物存留,易致继发感染。③胸部切线伤。伤道仅切过胸壁或胸膜腔周缘。
病理生理改变
有5个方面。
胸廓完整性及运动协调性的破坏
受伤的胸壁部分脱离胸廓整体,失去支持,形成浮游(动)胸壁,这种情况也称连枷胸。胸壁吸气时向内塌陷,使伤侧肺受压不能膨胀,并使伤侧胸膜腔内压力增高,纵隔向对侧移位,使对侧肺也受压缩;呼气时胸壁向外膨出,伤侧胸膜腔压力变小,肺膨胀,致使肺内二氧化碳不能排出,于是产生矛盾(反常)呼吸。
正常胸膜腔负压的减小或消失
发生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或开放性气胸)、血胸、血气胸时,胸膜腔正常负压减小、消失甚至变成正压,伤侧胸膜腔内压力增高,肺受压而萎缩。
胸膜–肺休克
在胸部开放性损伤时,大量空气进入胸膜腔,对满布神经末梢的胸膜和肺产生强烈的刺激,以及由于纵隔摆动对迷走神经的牵扯刺激,均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循环功能失调而导致休克。
循环功能不全或衰竭
在存在浮游胸壁、反常呼吸运动、胸膜腔负压减小或消失的胸部损伤中,胸膜腔内压力增高,纵隔移位、摆动和扑动,使腔静脉扭曲移位,静脉血向心回流受阻,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注及外周循环灌注不良,导致循环功能不全或衰竭。
呼吸道梗阻
严重胸部损伤,由于肺组织内出血,支气管的痉挛及分泌物增多,或因疼痛使伤员不能作有效的咳嗽排痰动作,使呼吸道内分泌物,血痰或呕吐物积存而产生呼吸道的梗阻,引起缺氧甚至窒息。
临床表现
有以下7种。
疼痛
受伤部位剧烈疼痛,呼吸或咳嗽时加剧。
出血
胸壁伤口的出血或血胸。
咯血
见于较大的支气管或深部肺组织损伤。
呼吸困难
气胸、血胸、连枷胸、反常呼吸、肺损伤、纵隔气肿、呼吸道梗阻均可引起。
休克
见于严重胸部创伤,心脏和大血管创伤引起的大量失血、心包填塞以及心脏功能衰竭。开放性气胸可引起胸膜–肺休克。
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
常见。空气来源于肺、气管、支气管或食管的裂伤,经裂伤的壁层胸膜、纵隔胸膜或肺泡细支气管周围疏松间隙沿支气管树蔓延至皮下组织,胸壁皮下气肿最先出现,纵隔气肿先出现在颈根部。
胸壁伤口、伤道
在开放性胸部创伤时,在胸壁可见伤口,根据伤口、伤道在胸壁的位置可判断可能被伤及的胸内脏器,以及是否同时有腹腔内脏器的损伤。
急症处理原则
应尽快纠正或中止上述病理过程。
心、肺复苏
有严重呼吸循环障碍者,应立即就地进行心肺复苏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补充血容量
根据病情输入全血、血浆或代用品以纠正休克。
消除胸壁软化及反常呼吸
让伤员卧向受伤侧胸壁,用棉垫、绷带、胶布条重叠固定胸壁;对病情严重者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通气。
解除胸内高压
对气胸立即行第二肋间的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几种胸部创伤的处理
开放性气胸的急救
见气胸。
血胸
早期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以排除胸内积血。
心包积血
有心包填塞症状时应立即作心包穿刺减压,作好开胸探查的手术准备。
胸壁伤口
病情稳定后,进一步手术清创缝合。
开胸探查
手术的指征为:①进行性血胸;②严重的肺组织裂伤或气管、支气管损伤;③心脏大血管损伤引起的心包积血或心包填塞;④食管损伤或破裂;⑤膈肌损伤破裂或膈疝形成;⑥胸导管损伤;⑦胸腔内异物存留。
复合伤
合并头颅、腹盆腔、四肢脊柱等损伤,应分别予以处理。
带胸部创伤字词语
带胸部创伤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