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意思解释
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真菌或其产物引起的疾病。下文以人的真菌感染为主,植物、家畜的真菌感染见植物真菌病、家畜真菌病。广义的真菌病包括对真菌孢子或产物的过敏、毒蕈或真菌毒素引起的中毒等。狭义的真菌病只包括真菌侵入人体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接触患者感染头癣、体癣等)或间接接触传播(穿公共拖鞋而感染足癣等)。刮屑镜检找到真菌孢子、菌丝即可确诊。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还应作真菌培养。治疗可局部用药、口服抗真菌药、手术治疗等。一般以菌种分类(如红色毛癣菌引起者称红色毛癣菌病、石膏样毛癣菌引起石膏样毛癣菌病、隐球菌引起隐球菌病等)和按真菌侵入深浅分类。放线菌病和诺卡氏菌病,表现似真菌病,曾归真菌病范围,现归细菌性疾病。藻病病原体属原核界,但其表现似真菌病,仍归在真菌病内。
浅部真菌病
真菌仅侵犯表皮角质层。手、足癣,体癣,股癣最常见。其原因是:①真菌以角蛋白为养料,进行生长繁殖;②血中有非特异性抑制因子,可以随淋巴流直接到达角质层下面,从而阻止真菌侵入角质层下面的组织。虽然真菌限于角质层,但其代谢产物可引起真皮的炎症反应,在皮肤上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及脱屑等,并引起明显痒感。皮疹向周围扩大,中心消退,表现为圆形或环状损害,以后中心部分仍可再发生新的皮损。凡是能渗透到角质层的抑制或杀灭真菌的药物,均有治疗作用。如药物可同时松解剥离角质,使真菌随之脱落,则效果更好。仅用外用药难以治愈,必须口服灰黄霉素或酮康唑。侵犯指甲,多数药物也不易渗入,常需拔甲后再用药物。若有强力渗透的药物(如4%~8%丙酮胺甲涂剂)外用也可不拔甲而治愈。
皮下组织真菌病
外伤后真菌进入皮下引起,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常形成肉芽肿和化脓性损害,临床表现为疣状或菜花状增生,间有化脓性病变。少数表现为窦道和瘘管,侵犯骨、肌肉等较深组织,破坏性大。皮损一般不痛不痒,顽固难治,切除不完全者,常常再发。虽然这类疾病没有危险性,但常限局于一处不易治愈,且缓慢发展,个别患肢可致残,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诊断困难时,应作病理检查,并作真菌培养。确诊后及早全部切除病变组织,预后较好。大面积损害者,有的可内服碘化钾,如孢子丝菌病。有的要用二性霉素B,合并5-氟胞嘧啶治疗。也可用三唑类药物如伊特拉康唑、氟康唑等。
深部真菌病
真菌侵犯各个脏器时引起的疾病。传播途径较多,常见的是由呼吸道进入,如球孢子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还有的是从皮肤(如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等)、胃肠道(如结合菌病)进入。早期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室检查(包括真菌检查)确诊。除几种特殊的深部真菌病(如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外,一般条件致病真菌,都要从同一个系统中多次分离出同一种真菌,才能高度怀疑为该病。条件致病菌也称机会真菌,即引起的真菌病有一定条件。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有长期大量广谱抗生素使用史,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放射疗法等的应用,器官移植,导管的使用,体内高糖、高蛋白、高脂类的静脉输入等,使得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念珠菌、曲霉、毛霉甚至花斑癣的致病菌马拉色菌等发展繁殖,引起败血症或系统性感染。早期症状是口腔、咽部鹅口疮,全身发冷发热、肺部和其他系统感染。
真菌过敏症
吸入真菌孢子或真菌产物引起的过敏性疾病。有两种:①家族遗传过敏体质者,吸入青霉、曲霉、链格孢、枝孢霉等的孢子后可以发生支气管喘息。可发展成肺气肿,顽固难治。②见于潮湿温暖地区。长期接触真菌孢子后发生。常有发冷发热、疲乏,数日缓解,X射线显示肺部纤维性改变,有时也可见粟粒状浸润结节。可致阵发性呼吸困难、气管阻塞、口唇青紫、慢性咳嗽等症状。
藻病
由无绿藻中的原藻属引起。不是真菌病,但很像真菌病。常为外伤后感染得病,损害似肉芽肿病变。镜检、培养鉴定证实此菌即可诊断,可试用二性霉素B治疗,也可加用转移因子及外科手术。
带真菌感染字词语
带真菌感染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