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搪瓷意思解释
艺术搪瓷(汉语拼音:yishu tɑnɡci;英语:art enamel),以金、银、铜、镍、铂为坯体,施搪瓷釉而得的搪瓷制品。又称珐琅。属艺术品。艺术搪瓷源于公元前13~前11世纪美锡尼金属工艺品的珐琅装饰。11~15世纪陆续发展了剔花珐琅、浮雕珐琅、画珐琅、透光珐琅等。很多金属制品,如兵器、马饰以及中国宫廷中桌椅、床榻、挂屏等,都用珐琅装饰。
艺术搪瓷按制作方法分为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画珐琅和透光珐琅。
嵌丝珐琅将金属扁丝弯曲成图案,焊在金属坯件表面,形成纹样空穴,填入彩釉,烘干、烧成、磨光而成,是最早的艺术搪瓷制品。明景泰年间在铜胎上施蓝色釉制得的珐琅制品,亦属嵌丝珐琅,世称景泰蓝。
剔花珐琅又称凹凸珐琅。在金属坯体表面錾刻成凹坑,留出凸露金属丝,再填珐琅釉于凹坑内,经烧成、磨光而成。
浮雕珐琅在金属坯表面雕刻出层次高低的浅浮雕,以透明或半透明珐琅釉填平,烧成后形成不同厚薄釉层,显现浮雕图案。中国在银坯上施珐琅釉,所得制品称银蓝。
画珐琅在金属坯上先涂烧浅色釉,再用白色釉勾画出轮廓线,然后着上彩釉,烘干后再涂烧另一色釉(防止串色)而成。中国广东在17世纪末引入画珐琅。
透光珐琅又称镂空珐琅。将金属扁丝焊接成框格,或在金属坯件上镂空穿透,置坯件于托片(如云母、铜片)上,在空格处填入釉料,烧成后除去托片,磨光,即产生彩色玻璃窗的效果。14世纪始于法国。
带艺术搪瓷字词语
带艺术搪瓷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