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器意思解释

陶瓷器(汉语拼音:Taociqi;英语:Ceramic Ware),由无机非金属材料所制成器物的总称。简称陶瓷。瓷器起源于东汉时期,然后向东西方传输,影响世界瓷器制造业的发展。

狭义(传统)的陶瓷指以黏土或其他天然矿物岩石为原料,经加工烧制成的上釉或不上釉的硅酸盐制品。

广义的陶瓷指原料经过制备为粉体、成型体和烧成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或按传统陶瓷基本生产工序生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许多具有特殊用途的陶瓷(精细陶瓷),如高铝瓷、镁质瓷、锆质瓷、磁性瓷、电子陶瓷、工程陶瓷和核能陶瓷等,都属于广义的陶瓷范畴。

20世纪80年代以前,陶瓷器分为陶器和瓷器。90年代以后,按制品吸水率的大小,陶瓷器分为:吸水率大于3%的器物,称为陶器;吸水率为0.5%~3%的器物,称为炻器;吸水率小于0.5%的器物,称为瓷器。

传统陶瓷以天然黏土和矿物为原料。用可塑原料(如黏土、瓷土)和瘠性原料(如长石、石英)粉末,加以适量的水,混练成泥料,利用其可塑性塑成生坯,干燥后经高温煅烧,使生坯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成为陶瓷器。

生坯在干燥过程中水分蒸发,颗粒间隙减少而发生收缩;高温煅烧时,生坯中的低熔点原料(如长石、滑石等)在一定温度时熔融,成为液相,填充于未熔颗粒的间隙中,靠其浸润性和表面张力,使气孔率下降,发生烧成收缩,同时能溶解难熔组分,而从液相中析出新的结晶相(莫来石)并发育长大。原料中难熔的石英可部分溶解在液相中,能提高黏度,防止高温变形。最终,莫来石、残留石英和其他晶相组分借助于玻璃相(液相)连接,伴随气孔而构成复杂的结构,组成致密的陶瓷器。陶瓷坯体中莫来石、残留石英、玻璃相和气孔所占比例,是确定其是陶器、炻器或瓷器的根本依据。

釉是附着于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质层。制釉的主要原料有石灰石、长石、滑石等低熔点原料。将制釉原料按配方要求配合成釉料后,充分磨细,制成釉浆。将釉浆黏附于坯体表面的操作,称为施釉。釉烧时釉料熔融,与坯互相渗入,形成夹杂残留气泡和晶体的釉层,使陶瓷器表面平滑而具有光泽,易于清洁,还可增加强度和提高抗腐蚀性,并能增进色调和进一步彩饰。

传统陶瓷的生产制造工艺可综合为坯料制备、成型、干燥、施釉(可不施釉)、烧成和装饰(可不装饰)等过程。在陶瓷生产过程中,原料是基础,成型是手段,烧成是关键,装饰是提高制品价值的艺术再创造。

陶瓷器装饰是采用塑造与加彩等技艺使陶瓷制品的造型与外观产生美术效果的手段。陶瓷装饰可在施釉前对坯体表面进行加工,也可对釉料或釉面上和釉面下联合进行加工。基本上可归纳为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五大类。

  1. 釉下彩。生坯或经素烧坯胎上饰纹加彩、罩釉,经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色泽光润,耐酸碱,无铅毒。但因高温烧成,适应的色料不多,颜色变化极难掌握。主要有青花、玲珑、釉下五彩和剔划花等。
  2. 釉上彩。绘画于瓷胎上,经烤窑炉650~850℃氧化焰烧成。由于烧成温度较低,适应的颜料大为丰富,表现力极强。但装饰纹样凸出釉面,经长久摩擦易脱落变色,并有铅、镉溶出。主要有古彩、粉彩、新彩、金银彩、电光彩、墨彩、广彩和刻瓷等。
  3. 釉中彩。在瓷胎上绘画,经1,060~1,250℃烧成。色料渗透于釉层之中,色泽明亮,花面光滑,无凹凸、刺手感觉。耐酸碱,无铅毒。适宜于高档日用细瓷的装饰。
  4. 颜色釉。在陶瓷基釉中加入适量着色物质,使釉面形成各种颜色的装饰效果。按烧成温度不同分为高温颜色釉(1,300℃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250℃以下)。
  5. 综合装饰。根据不同材质、不同烧成温度的特点,集中运用多种装饰技法于同一产品。其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素雅堂皇。

带陶瓷器字词语

带陶瓷器字成语


上一字:醴陵瓷
下一字:隧道窑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