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房间意思解释
中文房间(英语:Chinese room),美国哲学教授约翰·希尔勒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借以反驳强人工智能的观点。根据强人工智能的观点,只要计算机拥有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并且可以像人一样进行理解活动。
该实验出自约翰·罗杰斯·希尔勒的论文《心灵、大脑和程序》(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中,发表于1980年的《行为与脑科学(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实验概要
中文房间的实验过程可表述如下:
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只说英语的人关在一间只有一个开口的封闭房间中。房间里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手册,指示该如何处理收到的汉语讯息及如何以汉语相应地回复。房外的人不断向房间内递进用中文写成的问题。房内的人便按照手册的说明,寻找合适的指示,将相应的中文字符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将答案递出房间。约翰·希尔勒认为,尽管房里的人可以以假乱真,让房外的人以为他确确实实说汉语,但事实上他压根儿不懂汉语。在上述过程中,房外人的角色相当于程序员,房中人相当于计算机,而手册则相当于计算机程序:每当房外人给出一个输入,房内的人便依照手册给出一个答复(输出)。而正如房中人不可能通过手册理解中文一样,计算机也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理解力。既然计算机没有理解能力,所谓“计算机于是便有智能”便更无从谈起了。
反面观点
对此,有相反观点被提出,其内容大致如下:
反面观点的论据
所有人都认为人是拥有智能的,而人的智能决策来自于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每一个脑细胞并不理解单词的意义,只是简单的缓冲、传递或抑制一个电信号,脑细胞创造了语法规则,创造了决策策略(相当于规则书与不懂中文的人),但是它们并不懂每个单词的意义。而人类却显示出与人沟通的能力。如果按照希尔勒的观点,那么人类也不存在认知能力,但这与事实是不符的。所以依然可以认为若某段计算机程序,能够完成图灵测试,则说明该段计算机程序具有认知能力。
反面观点的批评
然而,此一观点也被提出存在两项根源性谬误,以至甚至被认为错误理解“中文房间”概念。其一为此论过于倚赖“智能决策来自于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此一前题,并将人类作出智能决策时,涉及脑细胞电信号转换的现象,错误地演绎为“智能决策‘唯独’由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所产生’”。此演绎不但从未被证明过,也无足够证据支持。其次,此说只能推导出“单独一个脑细胞的缓冲、传递或抑制一个电信号,不能使其理解单词的意义”而已,至于脑细胞(集体)如何创造语法规则、决策策略,是否单纯倚靠个别脑细胞的缓冲、传递或抑制电信号等等,并未作出任何合理推论;同时也忽略了“单独一个脑细胞”与一个拥有智能的人类之间,后者包涵前者、前者与众多他者组成后者等复杂关系,便直接将“单独一个脑细胞不理解单词的意义而人类拥有智能”此一现实,用作否定“机器不能通过程序获得理解能力”与及“智能直接关系于理解能力”的根据,其逻辑难以明白,推演也过于草率。
- 艾伦·图灵
- 图灵测试
- 感知机
- 多层感知器
- ER随机图
- 人工生命
- 人工智能哲学
- 认知神经科学
- 电脑围棋
- 恐怖谷理论
- 电子世界争霸战
- 电脑科学
- 认知科学
- 意识
- 语义学
- 技术奇异点
- 集体智慧
- 控制论
- 心理学
- 生物化学计算机(例:人脑)
-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 网络本体语言(OWL)
- 游戏树
- 计算智能
- 数据挖掘
- 模式识别
- 自主控制机器人
- 归纳逻辑编程
- 决策树
- 神经网络
- 强化学习
- 贝叶斯学习
- 最近邻居法
- 计算学习理论
- 深度学习
- 机器学习控制
- 机械电子学
- 控制论
- 无人航空载具(俗称无人飞机)
- 认知科学
- 技术性失业
带中文房间字词语
带中文房间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