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意思解释

学校体育(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由学校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使各受教育者增强体质以及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

学校体育是在社会的演化过程中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体系的。在欧洲,体育和军事训练是古希腊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17世纪近代学校体育思想逐步形成。英国教育家J.洛克明确提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国教育家J.B.巴泽多,受J.-J.卢梭自然体育思想的启迪,1774年在创设的实验学校“泛爱学校”中,采用课的形式进行体操和游戏教学,并按年龄分组,在实践中对体育内容和手段进行了研究。1809年丹麦政府率先将体育列入国家教育制度,标志着学校体育在近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正式确立。进入20世纪,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如下趋势:①学校体育内容不断更新,体育教育思想不断发展,从单纯的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转化为培养体育能力和促进健康相结合。②学校体育过程的检测,评价手段日趋现代化。③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丰富多彩。④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使学校体育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中国,早在周代学校教育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射箭)、御(驾车)和乐(音乐舞蹈)中就含有体育的因素。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始于洋务派开办的新式学校,教学内容采用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多种形式,逐步发展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竞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改造,确立了为劳动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宗旨。在以后的20多年中多次制定和修订学校体育的有关文件,尤其是1975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颁布,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成为开展学校体育的主要依据。初步形成“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学校体育模式,“体质调研,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卫生保健新格局。2000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新课程纲要中,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已成为新时期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学校体育的目标和内容

学校体育的目标为:①全面锻炼身体,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②学习与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③培养健身的意识和习惯,并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④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

学校体育内容主要是田径、体操、游戏、球类、武术、国防体育。另外,还包括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的锻炼,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的游泳、滑冰、滑雪、爬山以及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活动。

为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分为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四个部分。中国教育部在各级学校教育计划中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每周体育课两课时,并根据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和考核项目及标准进行教学和考试,学生每天要做早操、课间操,每周参加两三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应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并开展各种运动竞赛。同时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专职或兼职体育教师,保证必要的物质经费条件,不断改善体育场地设备,并要加强领导,实施科学管理。

带学校体育字词语

带学校体育字成语


上一字:高等学校体育
下一字:体育器材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