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术意思解释
拳术,中国武术中徒手技法的总称。简称拳。古时,有技击、手搏、使拳、拳法、白打等称谓。
起源和发展
原始人类为了免受野兽的侵袭和猎取生活资料,采用拳打、脚踢、指抓、跳跃、翻滚等动作,这是最原始的拳技术的萌芽。传说炎黄时代,蚩尤部落善于徒搏角抵,他们头戴牛角,进行拳打、脚踢、抓扭。《诗经》中有“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这是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拳”字。商周时代的拳术多称为“手搏”。春秋战国时,称技击。齐国为了选择武勇人材,充实到军队,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全国性的“角试”。汉代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醉舞”和五禽戏等。这些都属于早期的象形拳术。宋代,拳术套路盛行。明清时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拳种林立,还出现了许多武术研究家和拳法论著,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王宗岳的《太极拳经》、黄百家的《内家拳谱》、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等。
特点和作用
虽同为拳术,但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许多拳种流派,其运动风格和特点各异:如长拳姿势舒展,动作快速;太极拳舒展柔和,轻灵圆活;八卦掌势势连绵,身灵步活;形意拳动作简练,发力较刚;南拳步稳势烈,刚劲有力;通背拳放长击远,发力顺达。劈挂拳大开密合,长击冷抽。象形拳是模拟各种动物的特长和形态,以及表现某些古代人物的搏斗形象和生活形象。又分象形、取意两种。取意是以动物的搏击特长来充实技击动作的内容。虽然不同拳种特点不同,但套路都是由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以及数量不等的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动作与技术组成。练习拳术,要求动作规范,手、眼、身、步配合协调,还须与意识、呼吸紧密结合,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通过拳术的锻炼,不仅使人掌握攻防格斗技术,还能提高人体各系统机能和各种身体素质,并为进一步学习武术器械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内容和分类
明代有所谓“外家”、“内家”之说,简单地把拳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外家主要讲究搏人(攻击),内家主要讲究御敌(防守)。晚清时,有人把与内家拳近似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也称为内家拳。还有把拳术按地域分为南派和北派的。南派指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拳术,其特点是:架式小,动作较紧凑,练习时活动范围不大。北派指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拳术。其特点是架式大,动作舒展,练习时活动范围大。此外还有按姓氏分类的,依拳术技术特点分类的。
现代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把拳术分为以下5类:
①内家拳类。包括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②长拳类。包括少林拳、查拳、华拳、三皇炮捶、通背拳、翻子拳、拦手拳、戳脚、六合拳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查、华、炮、洪等拳术特点综合整理的适应普及的初、中级套路、适应竞赛的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
③南拳。中国南方各省流行的拳术。
④短拳。又称短打,一种较为古老的拳种。
⑤象形拳。包括猴拳、蛇拳、鹰爪拳、螳螂拳、醉拳等。
带拳术字词语
带拳术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