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运动意思解释

乡村教育运动(Rural Educational Movement),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围绕农村兴起的一个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当时,全国各地倡导这种社会运动的人们,所站的立场、所持的观点并不相同,目标也各异,所办的乡村事业也各有特点。有的以教育为中心;有的以生产为中心;有的以政治组织为中心;有的以自卫组织为中心;有的着眼于改造乡村生活;有的把政治、经济与教育事业综合进行。但追溯此项乡村事业的来由,一般均由教育开其端。嗣后因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需要的不同,乃逐渐扩大范围。最后,把各种乡村事业(政治、经济、教育等)加以综合,仍以教育为枢纽,因而乡村建设运动,也就成为广义的乡村教育运动。当时,许多教育组织都参加了这场运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自1923年10月由晏阳初任总干事后,主要在城市从事平民识字运动,后来由分析文盲数量而注意农民,因研究农民教育而移往乡村。1926年该会选河北省定县为华北试验区,从翟城村入手,进行平民教育、农业改良、社会调查等工作。至1929年该会才集中全力以县为单位在定县进行实验。他们用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来进行生计、文艺、卫生与公民“四大教育”,企图解决他们所谓中国农村的“四大病”,即:贫、愚、弱、私,并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建设”。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6年曾在江苏昆山徐公桥设立乡村改进区,推行社会教育,改进小学教育。他们的目的是:提高文化,培养新农民,使农民有自治能力,同时改进农业。

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陶行知于1926年主张以乡村学校作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强调要教育农民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本领,能自立、自治、自卫等,并筹办晓庄学校,于翌年春开学,成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阵地。他企图用教育来改造乡村生活,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和盲目“仪型他国”教育。晓庄学校被南京国民政府封闭后,陶行知又创办山海工学团,注重培养农民在军事、生产、科学等方面的能力。

以梁漱溟为代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于1931年成立,除指导研究生和训练乡村服务人员外,并在邹平、菏泽两个实验县办理乡农学校、乡学村学。这种学校由“乡村领袖”(地主绅士)、“学众(农民)”和“有志于乡村运动”的知识分子(教员)组成。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是政治、经济、教育、自卫的综合体,既对农民进行宗法思想教育和地主武装训练,又行使乡(村)的行政权力。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附设有农场,供本院学生进行农业实习,又是实验县农业推广的场所。

20世纪30年代期间,以高阳为代表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有研究实验部,在无锡设了惠北实验区、北夏实验区等,进行乡村成年民众教育、电化教育、农事教育,实行改良蚕桑、养鱼植树开荒,增加农业生产等。

此外,还有上海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的工学实验;浙江湘湖省立乡村师范学校的农工试验班;大夏大学民众教育实验区金家巷农村念二社民生本位的教育实验;燕京大学设立的农村建设科及清河试验区,以及南开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与“平民教育促进会”合组的“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等,都曾进行过研究实验及训练工作。重庆的四川省立教育学院,是在四川乡村建设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该院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巴县等地进行乡村建设的研究实验工作。晏阳初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附近的歇马场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改为乡村建设学院。成都的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乡村教育系于抗战后改为乡村建设系,该系曾编辑出版《华西乡建》刊物及《乡农报》等。40年代以后,乡村建设或乡村教育逐渐衰落。

带乡村教育运动字词语

带乡村教育运动字成语


上一字:生活教育运动
下一字:晓庄学校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