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意思解释
鸡毛信(chicken-feather letter),一种传递紧急消息的信件。信上粘(或插)有鸟的羽毛,以示紧急,必须迅速送达。古称“羽檄”、“羽书”,秦汉时已有,起源于征调军队用的羽书。羽毛代表鸟之飞翔,暗喻快似鸟飞,信为急件。粘插鸡毛者,为鸡毛信。在中国历次革命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中,广泛用于群众性的军情急递,发挥了重要作用。拉祜族有在竹片或木片上拴三根鸡毛,作为紧急会议通知的习俗,信本身没有文字内容,竹木片上刻一刀痕,大口表示大事,小口表示小事。黎族以白藤打圈插上鸡毛,械斗前送给对方,作为“战争通牒”。佤族在纠纷中以送鸡毛表示警告。随着通信方式的现代化,鸡毛信几近消亡,更多情况下仅为紧急信件、信息的代名词。当代山西民间水利组织中,有沿用此俗通知召开紧急会议的做法。
【电影】
《鸡毛信》,中国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由张骏祥根据华山同名小说改编。导演,石挥、谢晋;摄影,罗从周;主要演员,蔡元元、舒适等。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接受了给八路军送一封鸡毛信的任务。途中遇上日本兵,他急中生智想了多种办法与敌人周旋,保住了鸡毛信,完成了任务。八路军根据鸡毛信所报告的情况,袭击了日本据点,活捉了猫眼司令。影片塑造了小英雄海娃的形像,表现了中国少年儿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精神。编导者按照儿童特有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刻画人物,使影片独具特色。影片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深受观众特别是少年儿童观众的喜爱。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1949~1955年优秀故事片三等奖和1955年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
带鸡毛信字词语
带鸡毛信字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