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谱意思解释

减字谱(qin tablature),中国古琴常用的一种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有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

减字谱——《梧冈琴谱》中的《其兰》一节

减字谱的谱字,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成。右手基本指法有八种(俗称“四指八法”),即尸(劈)、乇(托)、木(抹)、 (挑)、勹(勾)、 (剔)、丁(打)、 (摘)。左手常用指法有 (吟)、犭(揉)、卜(绰)、氵(注)、上、下、佳 (进复)、艮 (退复)、弁(分开)等。它们与一般术语调名(定弦法)、弦名、徽名、散、泛、按音与 速度、 力度、 音乐表情术语等组合而成。其记写方法,先在曲名下记明琴调(定弦法),然后将 谱 字用大字作为正文,用小字作为旁注,分别记出。这种记谱法对于保存传统的演奏技法具有其独到之处。

减字谱的创制者是唐代的曹柔,其活动年代大致在中唐前后。曹柔始创的减字谱“字简而义尽,文约而音赅”,有了它,大量的古代琴曲得以传世。从中唐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由于各个时代的社会风尚、美学趣味与古琴演奏技法存在差异,也使古琴减字谱产生了种种变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草创期(中唐)

此期减字谱以曹柔为代表。它刚从文字谱中脱胎出来,与文字谱相比,有两大不同:①明确区分“四指八法”。②将所有的指法、术语取其偏旁,进行简化,组成新的谱字。由于各琴家对同一谱字减取的部分不同,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减字体系。

发展期(晚唐至两宋)

此期减字谱以晚唐陈拙、北宋成玉磵为代表。其主要变化有三:①有的术语进一步简化,如弦名改称“一(或作‘大’)、二、三、四、五、六、七”。②右手“繁声”指法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同类指法。如蠲即有益蠲、背蠲、正蠲、反蠲、夹蠲之分。③与日益强调“声韵”的要求相适应,左手指法得到了发展。如猱即有正猱、上猱、下猱等。

成熟期(宋末至明清)

此期以宋末《事林广记》、明中叶《松弦馆琴谱》、清初《五知斋琴谱》与清末《琴学入门》为代表。总的倾向是,右手“繁声”指法被单声指法所代替;各种术语进一步规范化,如徽位已统称几徽几分;左手指法开始出现点板的要求。

自古以来,有关减字谱的文献数量甚多,其重要者见于《太古遗音》、《琴书大全》与明清两代的大量琴谱内。近人著作有查阜西《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管平湖《古琴指法考》等。

带减字谱字词语

带减字谱字成语


上一字:锣鼓经
下一字:二四谱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