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意思解释

印第安人(英语:Indian),美洲土著居民,是对美洲所有原住民的总称。属蒙古人种美洲支系。使用印第安语,包括十几个语族。多数学者认为,美洲印第安人是在大约25,400年前分多批从西伯利亚经白令海峡到达阿拉斯加,逐步向南迁徙,一直抵达美洲最南端,散布于整个美洲。

美洲原住民中的绝大多数为印第安人,剩下的则是主要位于北美洲北部的爱斯基摩人。美洲原住民与现代东亚人有共同的祖先,最晚在一万前从东亚迁徙到美洲。当欧洲人首次来到美洲时,东亚后裔的美洲原住民早已遍布南北美洲各地。美洲原住民所说的语言众多,曾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目前仍然存在的美洲原住民语言约有350个,分属十几个语系,至今没有公认的语言分类。

名称

美洲原住民在15世纪末之前本来并没有统一的称法。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航行至美洲时,误以为所到之处为印度,因此将此地的原住民称作“印度人”(西班牙语:“indios”),后人虽然发现了错误,但是原有称呼已经普及,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地安人为“西印度人”,在必要时为了区别,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免去了混淆的麻烦,到目前仍为最普及的用法。20世纪,许多美洲国家美洲原住民的地位有了明显改善,一些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始对“印第安人”这一名称进行正名。

上世纪80年代,为了表达对印第安原住民的尊敬,加拿大开始将印第安人称呼为“第一民族(First Nations)”。他们被划分为了634个自治政府或部落,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可以在自己的辖区内,制定有关公共事业、环境保护以及建筑法规等政策,还能开办自己的医院和学校。

美洲有许多国家迄今仍有相当多的原住民在当地生活,尤其是玻利维亚、加拿大、厄瓜多尔、格陵兰、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和美国。在美洲,至少有一千种不同的原住民语言,诸如克丘亚语、艾马拉语、瓜拉尼语、玛雅语和纳瓦特尔语等,迄今仍有数以百万计的母语使用者。如同大多数文化,许多美洲原住民既保留了传统(如宗教、社会组织和生活模式),亦满足于现代需求,但仍有一些原住民远离西方文化,甚至还有几个未接触部落。

起源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是由亚洲跨越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亚洲的蒙古人种与美洲人有共同的祖先。

在第四纪的一些时间里,尤其是在最后一次冰河期,海面下降了大约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袒露出了一座陆桥,连接起了亚洲东北部和美洲西北部,成为亚、美两洲的天然通道。当时以猎取猛犸、鹿类为生的亚洲东北部猎人很有可能尾随这些动物穿过白令海峡大陆桥来到了美洲,成为美洲远古文明的始祖。

印第安人的祖先移入美洲不是一次,而是分批陆续到达美洲的,然后又经过长期的不断迁移与推进,最终散布到美洲全境。美洲印第安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他们进入美洲的时间不同,背景各异,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文化的部落。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据资料记载,其中尤以分布广泛的印第安人最为明显,并产生过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等著名的美洲文明。然而,后来由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及其文化的迫害和毁灭,有大量的美洲原住民死于天花,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到15世纪末,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约有100万,西印度群岛至少有100万,整个美洲印第安人总数约1400万至4000万,共约有160种语别,1200种方言。集中居住在三大地区:一是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等地)的玛雅人;二是墨西哥高原的阿兹特克人、托尔特克人、以及萨波台克人;三是南美安第斯山区(包括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的印加人。目前有关美洲原住民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而且在许多美洲国家美洲原住民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社会经济形态

各类印第安人组成为数众多的部落集团,生活方式各异,分别从事采集、渔猎、游牧和农业。因纽特人和阿留申人,以猎食海象、海豹为生;居于北美西部沿海的印第安人,主要从事渔业;加利福尼亚的印第安人靠采集野生果实糊口;达科他人则靠猎取野牛度日;北美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印第安人已知从事农业生产。根据考古发掘,西南部的印第安普埃布洛人,已有一两万年的历史,早在纪元前农业上就已能精耕细作,而且能制作精美的彩色陶器,建造五六层高的城堡式大屋,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在殖民统治时期以前,印第安人一般处在氏族公社制的不同阶段。北美西部的印第安人已发展为父权制组成的氏族,东部还停留在母权制的氏族社会。氏族是社会的基层单位,由几个氏族组成胞族,由几个胞族组成部落。印第安人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领土与方言。氏族设有议事会,成年男女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具有原始社会的民主。印第安人曾对世界文化作出重要贡献,他们是北美农业的先驱者,培植出了玉米、马铃薯、木薯、可可、烟草、棉花、番茄、南瓜等,他们留下的农作物种类约占现在美国全部农作物品种的4/7。

文化

印第安人经过两万多年的分化和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语言。在历史上印第安人曾建立过四个帝国,其中最重要的是北美洲的阿兹提克帝国和南美洲的印加帝国。印第安人中的玛雅人发明了玛雅文字,对天文学的研究造诣也相当深入。印第安人培育出了玉米、马铃薯、辣椒、西红柿、烟草、可可等作物。

然而,由于后来西方殖民者迫害、杀戮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文化,致使现在残存的古代文明材料已经不多,但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美洲国家也开始下大力发掘古代印第安文化。

另外,印第安人曾被误认为是红种人,因为他们的皮肤经常是红色的,后来才知道这些是欧洲人对印第安人赭面(面部涂红颜料)习俗的误解。

被征服的过程

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最初来到北美时,印第安人曾慷慨援助;但殖民者站稳脚跟之后,就开始夺取印第安人的土地,对印第安人采取野蛮的种族灭绝政策。美国独立后,掠夺印第安人土地的方式变得格外毒辣。美国统治集团采取武力和欺诈手段把印第安人从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上赶走,仅在19世纪,美国对各印第安人部落就发动了200多次袭击和扫荡性战争,残暴屠杀印第安人,把他们驱赶到西部贫瘠的沙漠地带和一些州的零散的“保留地”内。美国印第安人的人口锐减,到1865年,除阿拉斯加外,只剩下38万人。

从19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美国政府在驱赶印第安人的同时,极力推行以土地私有化为目的的同化政策。印第安人的土地历来属于部落公有财产。从A.杰克逊政府开始,提出“份地制”,即把部落土地分割为小块,分配给部落成员个人占有和使用,以此鼓励印第安人脱离部落。在一系列联邦和州政府的法令中,1887年联邦国会通过的《道斯法案》最为重要。它强调,印第安人土地私有化必须经由联邦政府托管再转为个人所有,土地私有化与公民的政治权利直接相连,每个部落依情况决定是否实行份地制。从此,印第安人的公有制社会结构彻底被破坏,开始融入美国社会。在被驱逐与被征服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对殖民者进行了英勇斗争。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战斗持续了几个世纪。斗争中涌现一批英雄人物,如美塔科姆、杜堪士、黑鹰、红云等。

现状

据1999年人口统计,美国的印第安人有220万,只占美国人口的1%。他们居住在26个州的200多处保留地上。在最近20年中,已有20多万印第安人离开了保留地,移居大城市谋生。在今天的美国,印第安人仍属于经济上最为贫困,就业人数最少,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最低,居住状况最恶劣的少数民族。但是北美印第安人在逆境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文化团体,争取生存权利,反对种族歧视,保存印第安人的文化传统。1990年7月,“印第安人大陆会议”在厄瓜多尔的基多召开,来自美洲21个国家的300多位各部族和组织的代表出席会议。决议呼吁各国政府给印第安人以自决权和土地,改变他们处于被压迫和受歧视的状况。

带印第安人字词语

带印第安人字成语


上一字:加拿大人
下一字:阿留申人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