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意思解释

大克鼎,中国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鼎者为任食官“膳夫”的克而得名,又名膳夫克鼎。相传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陕西省扶风县任村出土。包括大鼎1件,小鼎7件。从器形与铭文推断,为西周厉王、宣王时器。因大鼎习称大克鼎,故小鼎称小克鼎。大克鼎及最大的1件小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

大鼎通高93.1厘米、腹径74.9厘米,重201.5千克。双立耳,折沿,鼓腹,三兽蹄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饰环带纹,足饰兽面纹。腹内壁铸铭文28行、290字:前半部主要是克称颂其祖父师华父,并对周王献祝嘏之辞;后半部为作册尹代周王宣读的册命,主要讲周王命克出纳王命,并赐以命服、土地和臣妾等。此铭为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和册命制度的重要资料。7件小克鼎铭文相同,其形制、纹饰与大克鼎相似。其中最大的1件内壁铸铭文8行72字,记周王二十三年,王命克巡视、整顿驻扎在成周的军队即成周八师之事,对研究西周军制及官制有重要价值。

带大克鼎字词语

带大克鼎字成语


上一字:伯公父簠
下一字:伯矩鬲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