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麈意思解释

《画麈》,中国山水画论著,明代沈颢撰。约成书于1650年。主要版本有《图书集成》、《昭代丛书》、《广百川 学海》、《美术丛书》、《画论丛刊》等本。

《画麈》分十三目,即:一、表原,二、分宗,三、定格,四、辨景,五、笔墨,六、位置,七、刷色,八、点苔,九、命题,十、落款,十一,临摹,十二、称性,十三、遇鉴。凡三十七则。其《分宗》之说,受莫是龙、董其昌影响,但更为明确地以南宗为文人画,北宗为行家画,所列南北宗画家与莫、董不尽相同。《定格》、《辨景》、《笔墨》、《位置》、《命题》、《临摹》等目,都颇有精审之论。

《画麈》由于是山水画的专门论著,受风气影响而再论南北宗,所说虽承莫、董之论,但值得称道之处除以文人画、行家画分论南、北宗之别外,还论及了二者的风格不同是始于王维的“裁构淳秀,出韵幽淡”和李思训的“风骨奇峭,挥扫躁硬”,较莫、董所论又有发展。

随着山水画的高度成熟和传神理论的不断阐发,沈颢发展了郭熙所论,在《辨景》中提出新看法:“山于春如庆,于夏如竞,于秋如病,于冬如定”,此当为山之“神”;在他看来,“层峦叠翠,如歌行长篇;远山疏麓,如五七言绝”,因而对山水画创作提出了较“传神”更高的要求:“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声。”隐约可见从“有声画”、“无声诗”之诗画互拟,发展为诗画互补。与神、骨相关,沈颢的创作思想又表现为尚“简”,其以诗拟山水,称道“愈简愈入深永”,并以己作《十笔图》示以石内之皴、树上之纹,屋宇之界,俱不必拘,且拟之于古代两笔兰的“花数不计”,三笔大士的“耳目鼻口诸相不计”。

在他看来,颓林断渚的绘画正如味外取味之诗,是“霹雳火中清冷云”式的作品,此说或已涉南宗画所尚的风格标准。沈颢还认为,郭熙所说的“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近于胶柱,他以“题在诗先,其响不之天而之人”,崇尚天籁,诗通于画,则是“良工绘事,有布置而实无布置,无布置而实有布置”,继而所说的“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理不离于异见,事不关乎慧用”,既有辩证精神,又受禅宗影响。

关于技巧,沈颢也很有创见。如论笔墨的“具境而皴之,清浊在笔;有皴而势之,隐现在墨”;将《山水论》“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发展为论位置的“远山有平无曲,远水有去无来,远人宜孤不宜侣”;论落款的“一幅中有天然候款处,失之则伤局”;论鉴画的“画逢青眼神偏王,论到黄金气不灵”等,都非凿空之论。针对因袭泥古之风,他论临摹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为归,并以“应知古人稿本在大块内,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觑着”,发展了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也很值得珍视。

参考资料

  • 《中国学术名著大词典•古代卷》,吴士余、刘凌主编,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

带画麈字词语

带画麈字成语


上一字:清河书画舫
下一字:画禅室随笔

相关汉字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