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舟学画编意思解释

《芥舟学画编》,论述山水、人物画创作方法的专著,清代画家沈宗骞撰,四卷。卷一、卷二皆为《山水》,凡十六篇,依次为: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穷源、作法、平贴、神韵、避俗、存质、摹古、自运、会意、立格、取势、酝酿。卷三为《传神》,内分十篇:传神总论、取神、约形、用笔、用墨、傅色、断决、分别、相势、活法。卷四为三篇: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

《芥舟学画编》全书,旨在将“正法”与“俗学”分流,并阐发正法,贬斥俗学。沈氏在《自序》中写道:“举凡不合古人之法者,虽众所共悦,必痛加绳削。有合于古人之法者,虽众所共弃,必畅为引申。”尊崇古法古意成为沈氏力倡的中心。由于是书文词华美,兼容理法,持论精辟,尽发无遗,所以甚得诸家好评。

对于貌写山水之法,沈宗骞认为“欲以笔墨肖之,当不惟其形惟其神也。”主张要师资纯正,勿趋时尚。并从山水画的派系源流、用笔的技法原理、着墨的种类层次、构图的成规流弊等等具体方面,一一加详加传授,清晰透澈,精微奥妙之论每每可见。如“古人之奇,有笔奇、有趣奇、有格奇,皆本其人之性情胸臆,而非学之可致也。学者,规矩而已。规矩尽而变化生。”倡导师学古人,更要培养自身意趣情怀。潜心志学,而后必然自出机杼,有所创新。

对于人物肖像,沈宗骞也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天下之人,形同者有之,貌类者有之。至于神,则有不能相同者矣。”所以作人物画,重在人物精神特征的把握。由于“形虽变而神不变也,故形或小失,犹之可也,若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以此为主导,沈宗骞从人的因四时不同所致的情绪变化,到喜怒哀乐时的五官位置,从笔墨傅色,到布局设置,背景衬托分类传授,甚为精微。

卷四的琐论则兼论各种绘画材料工具,如笔、墨、纸、绢的选择及收藏,颜料的加工、使用等。

特色

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自序中说到他撰写此书的指导思想:“举凡不合古人之法者,虽众所共悦,必痛加绳削。有合于古人之法者,虽众所共弃,必畅为引伸”。全书以山水论为卷首,以“宗派”列山水论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推崇南宗士夫画家,以“三董”为南宗正传:“盖以北苑之后,数百年而得思翁,又百年而得东山,一姓而承一派,洵是千古难事。……然论六法于近日,舍东山其谁与归?”东山即董邦达。这种“古今三董相承为画家正宗”之说,在当时即已为识者诟病。但它确实说明了沈宗骞心目中的“合于古人之法”的具体含义。“山水”两卷,正是这种艺术思想的具体化,他将文人画的零散议论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贡献。而且在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上,也不乏新义发明。“传神”一卷,从具体论述中看,似乎与“山水”两卷的思路不同,但这种差异的背景是传统绘画理论谈山水画者极多,文人画家大都不善写真,因而,在“传神”一卷中,结合具体绘画实践的论述就较多。从许多技法步骤的论述看,沈宗骞很完整地总结了曾鲸一派肖像画的创作方法,为中国画创作理论填补了一大空缺。

参考资料

  1. 《中华名著要籍精诠》,陈远、于首奎、张品兴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
  2. 《中国大书典》,黄卓越、桑思奋主编,北京:中国书店,1994年

带芥舟学画编字词语

带芥舟学画编字成语


上一字:国朝画识
下一字:石渠宝笈

相关汉字解释: